工研院:台灣半導體成果靠9分努力 未來需要走向國際

工研院資深副總經理蘇孟宗今天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天的成果,是靠著9分的努力,未來應與國際盟友一起結合,打造多元供應鏈,為前瞻科研及標準等合作。

工研院今天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吸引650名半導體材料、設備及廠務等人士參加,蘇孟宗以「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趨勢及發展」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蘇孟宗說,半導體產業過去幾年有起伏,2024年開始在人工智慧(AI)驅動下快速成長,預期未來半導體產業可望達到1兆美元規模。

蘇孟宗表示,半導體產業的源頭是在海外,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半導體不是台灣發明,不過,歷經過去50年努力,加上日本、美國、荷蘭、英國合作,讓電晶體價值越來越高。

他說,近幾年因為疫情及地緣政治,半導體客戶要求要降低風險,一致認為要進入全球強韌生態系;此外,在地經濟也需要製造、服務業帶動,在地化是一個發展趨勢,為了市場,台灣廠商確實需要走出台灣,走向國際。

蘇孟宗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需要更多人才加入,台灣應與全世界合作,共同培養下世代科研人才。

他說,為打造韌性半導體產業,台灣應與全世界盟友結合,打造多元化供應鏈,並與盟友一起合作、前瞻科研發展,以及推動標準。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半導體供應鏈備受關注,今天的論壇主要希望推動4個觀念,首先是創新,半導體產業是建構在研發創新基礎上,創新研發是重要方向;其次是安全性,現在各界重視非紅供應鏈,希望供應鏈能有可靠的來源。

第3是韌性,包括人才、材料及區域平台韌性,期將歐洲、美國、日本平台打造成韌性供應鏈平台;第4是共榮,劉文雄說,半導體是個產業,每個區域、國家、公司各有強項,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及共享的半導體生態系是主要方向。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