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以感恩之心看待每一位願意前往花蓮光復的人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這段時間,花蓮光復因天災而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各方人士、團體紛紛前往當地,伸出援手,無論是物資、勞力,或只是到場表達關懷,都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為這片土地帶來一點力量。然而在社會輿論的洪流中,我們卻看到某些人被過度放大檢視,甚至出現「幫了忙卻還要被批評」的情況。這樣的氛圍,無形中傷害了願意付出的人,也模糊了救災與互助的真正價值。
舉例來說,不論是企業家啟德前往幫忙種下希望,卻被無情質疑擺拍,或是其他善心人士在參與過程中,遭到外界挑剔、放大揣測,這些現象都令人遺憾。其實,無論他們的身份是什麼、資源有多少,只要願意踏進光復、伸出援手,就值得被肯定。因為在災難面前,最重要的不是比較誰貢獻得多寡,而是每一份心意的累積,才讓受難者感受到社會溫暖。
人性裡難免存在批判,尤其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許多行為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被曲解成動機不純。但若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當花蓮居民正面對房屋倒塌、生活受阻、心理徬徨的困境時,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支持與同行,而不是再一次被捲入口水戰的焦慮。對受災鄉親而言,無論是一瓶水、一袋米、一雙願意協助搬運的手,抑或是一句溫暖的安慰,都是能讓人心安的力量。
因此,我們更應該以感恩的心,去看待每一位願意前往光復的人。他們可能犧牲了時間與工作,甚至冒著不便與風險,只為了盡一點心意。或許方式不盡完美,或許表現不如期待,但這不正是人之常情嗎?在緊急狀況中,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唯有肯定這份心,才能讓更多人勇於踏出那一步,加入守望相助的行列。
社會需要的是善意的循環,而不是批判的漩渦。當我們選擇讚賞與鼓勵,那麼下一次有人猶豫要不要付出時,他心中的答案會更堅定。相反地,若善意常常被攻擊,久而久之,會不會有人因為害怕被質疑而選擇袖手旁觀?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花蓮的光復,不只是地名,更是一個象徵。它提醒我們,任何一次災難過後,都需要「光」來帶領黑暗中的人們,需要「復」來恢復生活的希望。而這份光與復,正是由一個又一個願意幫忙的人點亮與堆疊的。
因此,讓我們把眼光放在善意本身,而不是挑剔表象。感謝那些趕赴現場的志工,感謝那些慷慨捐助的企業,感謝那些默默祈禱與支持的朋友。因為有他們,花蓮光復的重建路上,不會孤單。
最後,願我們的社會少一些冷言冷語,多一些理解與感恩。唯有如此,災難才能真正轉化為凝聚的力量,讓我們在面對下一次挑戰時,更加堅強,更加溫暖。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國民黨花蓮縣黨團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鄧哲偉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