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心理諮商師建議用 3 動作創造心理韌性

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心理諮商師建議用 3 動作創造心理韌性


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心理諮商師建議用 3 動作創造心理韌性

近年,因壓力、情緒引起的校園危機事件屢見不鮮!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與未來不確定感增加,大專學生的心理壓力逐年升高。為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諮商全聯會特別進行問卷調查,並分析其代表意義。

延續 2023、2024 兩年的大專學生壓力調查計畫,2025 年,則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議題,廣納全台 2,558 份大專院校學生樣本,期待了解大專學生心理韌性的現況。

諮商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2023 年調查中有 23.1% 的大學生出現明顯憂鬱傾向,而今年結果發現,問題不僅來自壓力本身,而在於「如何看待壓力」,透過「接納、轉念、行動」共創心理韌性。

胡延薇說明,若能以「增益型壓力心態」(enhancing stress)來看待挑戰,將壓力視為成長契機,幫助集中注意力,更投入工作或學業中,不僅能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更能展現心理韌性。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說明,「壓力心態」是最重要的轉換器,能決定壓力到底是進步的動力或阻力。特別是大四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展現出較佳的心理韌性,能將壓力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因應壓力的能力較好。

另外,調查也發現 40% 的大學生社會情緒能力佳,這些學生雖傾向低估自身能力,但具備高度的自我覺察與反省力,能在壓力中保持彈性與自我善待。這種「謙虛而自覺」的特質,正是提升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關鍵。

然而,仍有 5% 社會情緒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因為對自己不夠瞭解,在生活適應和調適能力都遇到困難,陳柏霖提醒,校園仍需加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心理支持與輔導措施。

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許嘉倩指出,教育部於 114 年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投入大量經費,希望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快樂」,接納自我,並將情緒、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在心理求助行為方面,97% 的大學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實際求助比例僅有 20%,多數學生仍偏好傳統面對面的心理諮商,也有部分學生嘗試使用 AI 工具調節情緒。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王郁茗提醒,應注意 AI 新工具的使用,是否能真正提供學生實質協助,注意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若將負面內容輸入聊天機器人做評論,可能得到機械式、不可預測的回應,未必能產生真正心理效益。」

陳柏霖進一步補充說明,若心理諮商專業將個案資料輸入 AI 模型進行分析,恐涉及倫理與法律漏洞,如何兼顧科技應用與個資安全,將是未來心理健康的新課題。

胡延薇則呼籲,更應該做到的是:提升心理諮商資源的可及性,擴展服務範圍,亦可透過公眾宣導、名人的倡議,減少心理諮商的污名化,讓更多學生勇於尋求專業協助。

大學生正處於獨立與依賴並存的階段,在學業、未來規劃與人際互動中面臨多重壓力,更需要外界的引導與支持。胡延薇提醒,「壓力不是敵人,心態才是關鍵」!

心理健康支持不只是口號,現代社會需要能容納情緒的空間,情緒教育向下扎根尤為重要,應培養年輕世代面對未來挑戰的心理韌性,實現「幸福校園、健康臺灣」的願景。

文 / 黃慧玫、圖 / Cheryl

延伸閱讀:

大學生心理諮商需求高!研究調查 6 大壓力「大三、大四」最崩潰

相信做得到很重要!「心理健康 ABC 法」掌握幸福、執行目標

小小年紀就想輕生!民團調查:台灣小六生試圖或計劃自殺比例高於韓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