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000人罹泌尿上皮癌!醫曝高風險族群:台灣「1關鍵」發生率較高

60多歲的張女士在2017年被診斷出罹患第3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手術後不到半年,癌細胞便轉移至肺部,病情進展至第4期,所幸她參與了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至今已近8年,依然健康有活力地過著充實生活。自2025年10月起,政府擴大給付免疫抑制劑用於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化療後的維持治療,預估每年有500人受惠。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表示,根據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全台每年約有4,000人新診斷為泌尿道上皮癌,且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其中約有4成患者確診時,已屬第2期以上,且此癌復發率偏高,一旦發生癌轉移,存活率僅剩不到1成。



泌尿道上皮癌台灣發生率較高

王弘仁說明,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任何泌尿系統位置,診斷上泌尿道上皮癌,需以泌尿內視鏡加上組織切片為主。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多落在50~60歲,隨年紀越大好發機率越高,其他好發族群包括吸菸者、南部烏腳病發生區域民眾。

此外,王弘仁強調,曾使用含有腎毒性、致癌性的中藥材「馬兜鈴酸」者,泌尿道上皮癌的好發率也較高。雖然已經禁用許久,但長期影響仍在,因此這也是台灣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比國外好發率相對較高的原因。



泌尿道上皮癌3症狀恐已中晚期

王弘仁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出現血尿後才前往就醫,但此時往往已屬中晚期。他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若出現血尿、下腹疼痛或兩側腰部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王弘仁提到,目前針對泌尿道上皮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但若腫瘤復發率高或病況不適合手術,則需採取系統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事實上,根據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在接受化療後,若搭配免疫治療作為維持性療法,不僅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還能降低近3成死亡風險。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陳亮妤表示,為完善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的治療,自2025年10月1日起,將擴大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化學治療後的維持治療,並解除生物標記限制,讓病友們用藥更順利。

陳亮妤說明,健保署通過免疫療法,用於第1線含鉑化學治療後,疾病未惡化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泌尿道上皮癌病人的維持療法,刪除原給付規定PDL-1高表現量限制。此政策預估每年新增嘉惠300位病友、共500人受惠,平均每人每年可節省105萬元以上藥費。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峻毅表示,過去癌症藥物給付常受PD-L1生物標記限制時,多有符合條件的病人,卻因檢驗未達標而無法用藥,陷入藥物看得到卻用不到的困境,如今解除用藥限制,讓醫師能更直接地與患者討論後續治療選擇,使整理照護更加完善。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