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防治基金會揭50歲以上乳癌康復者中 有4成罹骨鬆

乳癌防治基金會揭50歲以上乳癌康復者中 有4成罹骨鬆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乳癌防治基金會年度盛會「2025乳癌大型病友會」於11月8日舉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致詞指出,今年與台灣乳房醫學會攜手推動「乳癌倡議行動」,以行動呼籲早期篩檢、精準治療與長期照護的整合,持續朝「每年乳癌死亡率下降2.5%」的共同目標努力。


不只延長壽命 幸福生活為乳癌防治新願景


2025乳癌大型病友會活動邀集各界乳癌專家,除分享最新科研突破、表揚傑出研究人員外,並聚焦早期篩檢、精準治療以及癌後生活品質等乳癌防治重要事項,現場同時匯聚全台超過300名乳癌病友、康復者與家屬。病友會活動由「真愛合唱團」與「百齡合唱團」溫馨開場,象徵愛與希望的傳承,也為活動揭開序幕。


張金堅指出,基金會每年舉辦的大型病友會,已成為醫病互動、經驗交流的重要平台。早年乳癌防治的重點在於延長生命、提升存活率;然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病友存活時間延長,「如何活得更好」成為新的關注焦點。因此,基金會近年陸續針對病友的心理健康、財務衝擊以及骨質疏鬆等癌後常見挑戰,展開多項大規模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


▸骨骼健康:50歲以上乳癌康復者中,有高達4成有骨鬆、骨質流失等問題。調查更發現,甚至有4.3%患者曾經骨折。


▸財務衝擊:發現有高達7成5乳癌患者曾接受自費治療,其中近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有6成患者家庭日常生活開支受影響,而本身還在工作的病友卻有超過半數改變工作型態,甚至減少時數,形成雙重經濟壓力。


▸心理健康:超過6成乳癌患者在確診前就長期承受情緒與壓力困擾。在治療與追蹤期間,患者最普遍的壓力來源為對癌症「復發」的恐懼,高達6成患者坦承對乳癌可能復發感到強烈恐懼(60.1%)。


張金堅強調:「癌後生活的重建,不僅是身體恢復健康,更包含心理與社會支持。基金會將持續以傾聽、教育與陪伴三大面向,陪伴病友走過康復之路。」


以東亞視角 探索年輕型乳癌的分子密碼


今年「乳癌傑出研究獎」由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教授陳玉如獲得。如果說基因像是一份生命的藍圖,而蛋白質則是執行藍圖的工人。要真正了解癌症,不能只看設計圖,還要觀察工地現場。


陳玉如的團隊長期深耕高靈敏度質譜技術與蛋白質體學,運用高解析度質譜技術,能同時監測上萬種蛋白質的變化,揭示癌細胞如何透過錯誤的「訊息傳遞」失控增生。


陳玉如所領導的「台灣癌症登月計畫」,不僅發現新肺癌亞型,同時找到國人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該項成果刊登於《Cell》封面。近年,她從肺癌的研究基礎上,近一步延伸到到乳癌。發現造成年輕型乳癌腫瘤不良預後的致癌機制,同樣與「環境致癌物」以及其內源性APOBEC突變有關。


此外,目前乳癌常見的分型有荷爾蒙陽性、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症。陳玉如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同屬荷爾蒙陽性的患者,也能進一步以蛋白質分類成不同亞型。期待未來透過蛋白質體資料,找出能早期預警與預測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


從標靶到免疫 提供乳癌治療新選擇


今年病友會邀請多位臨床權威分享乳癌治療的最新趨勢,包括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葉顯堂,介紹「皮下注射雙標靶-HER2陽性乳癌治療新選擇」;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剖析「TROP2標靶藥物解密 晚期乳癌的新曙光」;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部主任林季宏,解說「突破轉移性乳癌治療: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與HER2新分類」;以及台大醫院外科部郭文宏,分享「免疫治療在三陰性乳癌的應用」。


活動壓軸的「與專家有約(QA)」座談邀請多家醫學中心專家親臨現場,病友踴躍提問。醫師們以專業又溫暖的回答,提供實用建議與支持。


張金堅表示:「乳癌防治不只是醫療,更是一段重建人生的旅程。當醫病攜手、用愛同行,癌後的每一天都能更踏實、更幸福。」


# 首圖來源/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慎防腦中風!醫提醒注意保暖 維持血流暢通是關鍵
▸換季擦再多保養品也難吸收? 無針導入保養告別敏感肌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