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今年已70例「11人喪命」 醫示警:颱風、暴雨會將細菌沖刷出來

[周刊王CTWANT] 輕颱「鳳凰」雖還未登陸台灣,仍造成全台出現多地積淹水災情,疾管署就提醒,強風暴雨容易讓土壤及泥水中的病原菌暴露在地面上,民眾雨後清理家園時,如果不小心碰到汙水、汙泥,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等病。
疾管署昨(11)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鳳凰」颱風持續逼近,將為全台各地帶來豪大雨,民眾雨後清理家園時,如接觸汙水、汙泥,或因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恐造成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屈公病等傳染病疫情,請民眾務必做好防疫措施,遠離傳染病。
疾管署說明,由於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病原菌等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除接觸傳播外,尚可能經由食入受汙染的水或吸入性感染,請民眾須將水煮沸後再飲用,清理家園時除佩戴防水手套及長靴外,亦請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受汙染的塵土或水滴;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近期如有發燒、咳嗽等症狀務必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
疾管署統計,今年國內累計70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含1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第3高,低於2024年(109例)及2005年(73例),以65歲以上(39例)和50~64歲(2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52例)為多,其次為台中市(10例)、屏東縣(4例)、台南市(3例)、宜蘭縣(1例)。
今年累計75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含2例死亡),以50~64歲(28例)及25~49歲(2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於17個縣市,以台中市(12例)為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屏東縣(11例)、高雄市(10例)及台南市(7例),其餘12個縣市介於1~5例。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表示,氣候變遷造成熱帶性疾病「北漂」,他與團隊以疾管署2015年至2024年的全國監測資料為基礎進行研究,比較類鼻疽疫情和氣溫、雨量、風速、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關係,結果顯示,台灣於2024年共經歷4場颱風,7月強颱「凱米」過後確診數上升最顯著,高於10月強颱「康芮」過後的增幅,且當年總病例數更創下10年新高,並以高雄、台南最嚴重。
林千裕指出,經過分析發現,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例在颱風與暴雨後都有上升趨勢,但鉤端螺旋體和降雨相關更密切,而類鼻疽雖雨降雨也有相關,但和風速關聯性更強,當「10分鐘平均持續風速」愈大,愈容易觀察到類鼻疽案例增多。
研究團隊認為,鉤端螺旋體主要經由老鼠尿液污染水源,民眾若皮膚有傷口,或不慎喝下受污染的水,都可能遭到感染;而類鼻疽菌則潛伏於泥土深層,颱風、暴雨會把細菌沖刷出來,若再遇上強風,細菌更容易隨空氣飄散,進而侵襲人類呼吸道及肺部。
林千裕說,類鼻疽患者有7至8成是男性,可能與職業、宿主因素有關,包括男性較常從事農務、維修等戶外工作,也較多男性會喝酒、有糖尿病等等,會影響免疫力。
林千裕提醒,在颱風或暴雨後,民眾應避免涉水或在積水區活動,有傷口的人建議穿上雨鞋、長褲、戴手套及口罩,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較差,大雨後更應盡量減少外出。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