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產品未必更好 訴諸自然易忽略科學
「天然」等於「更健康」?專家指出,這種觀念可能是錯誤的!現代社會常將「天然」產品與健康、安全或環保劃上等號,心理學家指出,因為人類對未知事務的恐懼,容易選擇未經科學驗證的替代品。但科學家警告,這種「訴諸自然謬誤」的觀念,恐導致人們忽視科學驗證的產品,甚至影響醫療與政策決策。
天然迷思影響消費者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許多消費者傾向購買標示「純天然」、「無添加」的產品,認為這些商品比人工合成或加工食品更健康。然而,專家指出,這種想法忽略了科學事實,例如天然毒素如河豚毒、霉菌毒素等,對人體有害的程度,甚至超過許多人工的化學物質。
心理學家羅森布魯姆解釋,「訴諸自然謬誤」源於人類對未知事物的警覺與對自然的理想化,許多人因為恐懼人工成分,而選擇未經科學驗證的替代品,這樣的想法甚至恐影響個人醫療決策,例如拒絕施打疫苗,或是偏好未經證實的草藥療法。
天然不代表更健康
近年來,許多食品與保健品業者利用消費者對「天然」的偏好,在商品標籤上強調「無人工色素」、「無基因改造」等字樣,但這些標示未必代表更健康或更營養。例如,天然糖與人工甜味劑相比,雖然來源不同,但對身體的代謝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有些天然糖分甚至更容易造成血糖波動。
美國的《國家現代與整合醫療中心》也指出,在藥品領域,部分傳統草藥被誤認為安全,但實際上某些草藥可能與處方藥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帶來副作用。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或藥品時,應以科學證據為依據,而非僅憑「天然」標示判斷其安全性。
另外,如疫苗、維生素補充劑等「人工產品」,是經過嚴格認證才開發,比起野生蘑菇、發霉的堅果等食材,其實更能有效改善健康。
- 記者:台灣醒報呂翔禾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