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點亮金門莒光樓 呈現戰火下人影幢幢歷史感

藝術家何仲昌設計金門莒光樓光環境,光源照射遊客多重身影在樓面,他說,一般建築燈光會避免照到人,這次創作卻盼藉人影呈現莒光樓在戰火下人們追趕奔跑、人影幢幢歷史感。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主辦「藝術轉動社區計畫」,民國114年徵選藝術家何仲昌進駐金門,其成果展「金眺繪莒、燦光耀樓門」今天晚間開幕。

「金眺繪莒、燦光耀樓門」創作,重新設計金門縣定古蹟莒光樓周邊燈光,將38顆高品質的CRI燈光設置在莒光樓四角,將建築真實色彩、本體線條與紋理更細緻呈現。

何仲昌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莒光樓過去可能是為擺脫嚴肅形象而設計五顏六色燈光秀,但反而讓觀看者無法專心在建築本身;建築打光不只是讓建築粗暴地「被看到」,適度光環境營造,能讓觀看者除看到眼前建築、物品,也聯想到相關歷史、氣味等,而前提就須讓建築細節被細緻呈現。

他說,高品質燈光能呈現莒光樓細節,即使是夜間也能觀賞到建築細緻紋理,這次也在樓體本身設計不同層次亮度,由樓底到樓頂亮度漸增,製造仰望效果。

何仲昌表示,一般建築燈光會避免照射到周邊的人而將燈往建築上方打,這次創作特別將燈的角度設置在較低位置,並透過不同燈光位置組合,當人走到建築周邊時,光線會將人的多重身影重疊照射在樓面上,與建築產生互動。

何仲昌指出,莒光樓是過去戰地時期建物,在戰火下人們追趕奔跑,那種人影幢幢歷史感、過去民眾在建物旁邊匆忙走過的身影,都能透過這次光影律動設計,讓觀者緬懷過去時光。

何仲昌表示,金門有許多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期待透過這次為莒光樓的光環境設計,促使金門更多樓房光線呈現能更有品質、層次,「以前戰地金門的夜間不能有燈火,夜晚相對不受重視;現在環境改變了,金門的夜晚應該可以有更值得被探索的地方」。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莒光樓建成於民國42年,由胡璉將軍主導興建,是為表彰金門戰役英勇官兵事蹟,並揭示「毋忘在莒」訓示所建;莒光樓樓高3層,為仿古宮廷城樓形式建築,仿用紫禁城角樓上十字型平面及十字脊屋頂,屋頂層疊的斗拱及青色琉璃瓦,皆為展現民族精神的象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