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乃彰論壇】從美國聯邦政府部署軍隊警力在首都街頭上談起


【蕭乃彰論壇】從美國聯邦政府部署軍隊警力在首都街頭上談起


蕭乃彰/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


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是我最喜愛的美國城市之一,她是一個充滿著豐富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城市, 不論是莊嚴白色的建築群像美國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白宮,和傑佛遜紀念堂等,或是在National Mall兩旁的Smithsonian 博物館,有許多恐龍化石和Hope Diamond 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萊特兄弟的飛機以及阿波羅登月小艇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和收藏收藏大量從達文西到現代藝術珍貴作品的國家美術館。加上每年春天在潮汐湖畔與波托馬克河畔,數千株日本贈送給華府的櫻花同時綻放,櫻花襯托著傑佛遜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的倒影,將整個華府綴成浪漫的粉白色雲海,我覺得華府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首都。


然而做為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治理一直是介於聯邦與地方自治之間的灰色地帶。雖然美國憲法賦予國會對聯邦政府之所在地擁有全面性立法裁量權,但自從1973 年《華府自治法》通過後,市長與市議會得以透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掌握城市範圍內大部分日常事務的治理權。這種折衷的安排既反映了地方自治的訴求,也適度保留了聯邦政府的介入空間。不過依據法律,美國總統仍然握有兩項管理華府的工具,其一是總統可以直接指揮華府的國民警衛隊(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National Guard),其二是在「緊急性特殊情況」下,可以暫時要求華府警察(The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接受聯邦政府的指揮和調度,最長可以三十天。法律上這些權力的性質是暫時的並不是徹底接管,更不意味著美國總統能將地方的警務機構完全聯邦化。


近期美國總統以華府的犯罪已經失控為由,宣布首都進入犯罪緊急狀態,同時動用國民警衛隊,並將華府警方納入聯邦政府的調度。這樣的行動雖然在形式上有其法律依據,但實際的FBI數據卻顯示,華府的暴力犯罪在近一年已下降超過兩成,整體犯罪率更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點。這種以危機敘事的方式和現實之間的落差,使人不得不懷疑將軍警納入管轄下的政治考量。


把軍隊部署到城市的街頭,應該不會是單純的治安工作的手段,國民警衛隊固然能在特殊情況下支援維持治安,但如果長期將軍事力量納入城市的治理,表面上街上是多了檢查哨與部隊裝甲車輛,但卻無法觸及街頭犯罪背後實際的社會根源。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軍隊的可見性大增,會逐漸使得軍事化治安變成新的常態。


美國歷史上不乏軍事力量介入地方的例子,例如 1957 年在阿肯薩州的小石城,聯邦政府出動軍隊是為了確保非裔學生的入學權利,在1968 年民權領袖金恩博士遇刺後華府的軍事鎮壓行動,或是1992 年洛杉磯暴動時的大規模出動軍隊。當軍隊為了執行維護憲法職權,或是平息真正急迫的叛亂危機事件,相信社會是能夠理解的,但是當軍隊成為政治表演的道具時,會留下深刻的是社會進一步的撕裂與不信任,後果往往就會是傷害民主制度的本身。


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驗中,也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例子。例如英國僅曾在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才短暫動用軍隊支援,且始終都是在警察指揮調度下運作,任務明確且也有時限。德國憲法則設下極高的門檻,嚴格限制聯邦軍隊進入地方的治安領域。法國在2015 年恐攻後長期派駐軍人巡邏城市街頭,雖然象徵性強但效果卻飽受質疑。義大利則是歷史發展形成的混合體制,軍隊會同時執行治安的職責,但不是以臨時派兵來取代警察。墨西哥和巴西的例子則是負面的,當政府長期依賴軍隊來因應犯罪問題,結果是人權受到嚴重侵害,而且民主基礎機制動盪不安。


再將這些國際經驗放回華府比較,可以清楚的看到實際的數據,並不支持總統所宣稱華府治安已經崩潰的這種說法,其軍事化的部署更像是特意營造出政府出手打擊犯罪的視覺效果。真正的重點應該是加強華府社區的警務和執法,改善司法的效率,並提供更多資源來處理毒品與貧困等深層社會問題,而不是以軍事手段換取短期的安定幻覺。


歷史與國際經驗都再再提醒著,軍隊可以止息一時的動盪,但無法建立長久的安全感,軍隊的職責是保衛國家免受外敵侵犯,而不是在城市街頭上擔任警察工作。當政府認為無法以民主或地方警務方式處理治安,而轉而動用了軍事力量,看似是展現決心,實則暴露了治理上的膚淺和蠻橫。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名家論壇】當戰爭不再需要「宣戰」(下)


【名家論壇】國家領導者與語言的關係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