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鍋火鍋開始的改變 里仁用親子共學翻轉永續飲食想像
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永續飲食已不再只是專家學者的議題,而是每一個家庭的日常選擇。為了讓永續概念真正走入生活、走進孩子的心裡,社會企業「里仁」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體驗活動——「永續火鍋任務工作坊」,透過火鍋遊戲設計與互動任務,引導孩子與家長一起學會看懂食物背後的故事,也重新思考「怎麼吃」才對地球與身體更好。

火鍋變教室:讓孩子從食材中學會選擇永續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與環境永續意識的提升,食農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社會企業「里仁」觀察到,現代家庭、尤其是年輕父母,對於孩子「吃什麼」與「從哪裡來」的認識需求日益增加,但由於多數人長期外食、缺乏農事經驗,導致推動食農教育面臨挑戰。
為回應這股需求,里仁近期打造結合體驗的「餐桌上的博物館」策展。透過無農藥、有機食材,搭配以永續與低碳為主軸的互動展演,讓消費者在日常採買中,潛移默化參與食農教育。里仁行銷經理陳美慈表示:「最好的食農教育,是實地走入農田或森林,但這對都市家庭來說並不容易。」
不僅將去年開設的里仁誠食市集規劃為具備策展功能的門市,也藉由特展、體驗活動等方式,讓家長與孩子能更深入地認識食物背後的產地故事與農業價值。近期策劃的互動展覽《更永續的一餐》,以「火鍋」為媒介,設計一場結合親子共學、環境教育與食物設計的體驗式活動——「永續火鍋任務工作坊」,引導民眾從日常消費中重新思考「吃什麼」、「怎麼吃」與「為什麼吃」,從飲食選擇的練習,成為一場回應地球未來的行動。
選擇火鍋作為主題,源於它在台灣的日常性與全民參與度。火鍋幾乎是一種「全民語言」,不論年齡、族群、習慣,都能快速產生共鳴。陳美慈說:「每個人都懂火鍋,也都吃過火鍋。我們希望從最貼近生活的地方開始,把永續這件事,放進大家熟悉的場景裡。」
策展現場分兩大互動區:「挑食區」與「火鍋區」。在挑食區,參與者可以像在火鍋店一樣,用夾子自由挑選仿真火鍋食材卡,組成自己的火鍋菜盤。從青菜、豆腐、香菇、雞蛋的這些選擇將在火鍋區「揭曉答案」,引導參與者思考其環境影響與倫理選擇。


在火鍋區的一個巨型火鍋裡,每一項張食材卡背後都連結著一則永續小故事。比方說:台灣本地香菇與日本進口花菇,表面看來差異不大,但一旦了解食物運送里程與碳排量差異,許多民眾會改選擇本地食材。此外,提醒吃雞蛋也要關注動物福利,進口肉品則揭示其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碳足跡;而本土青菜與非基改豆腐則凸顯土地友善與食安議題。
從2100年的信開始:用遊戲引導孩子理解氣候與碳足跡
特別的是,本次活動以親子共學為核心,設計「未來任務劇場」作為開場:參與者將收到來自西元2100年的一封信,內容描述地球面臨氣候崩壞,需要現代人回到當下,改變飲食行為來拯救未來。
這個設定不僅吸引孩子進入情境,也讓家長放下戒心,與孩子一同完成「任務」。透過挑選食材、閱讀食物故事卡、回答互動問題,一家人共同學習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動物福利、食物碳足跡等議題。陳美慈說:「親子共學是推動食農教育的重要切口。過去我們試著跟大人溝通永續,多數人反應平淡,因對議題感受距離遙遠。但當他是孩子的陪伴者時,反而更容易被觸動。」
而原以為「碳足跡」、「溫室氣體」等名詞對孩子而言太艱澀,擔心難以理解。然而活動現場的互動卻顛覆了這個想像。
「有小朋友聽到『碳足跡』時,馬上舉手說『我知道,那是一個有腳印的符號!』我們這才發現,他說的是碳足跡標籤的圖示。」 陳美慈表示,還有孩子能說出「減少二氧化碳」這樣的答案,雖然表達未必完整,卻能看出孩子對環境議題已有基本認知。
教育不說教,改變從陪伴與選擇開始
活動中設計了一段關於「醜蔬果」的討論,讓孩子思考:當胡蘿蔔因外型不佳被丟棄,是好的選擇嗎?「有個孩子馬上說,這樣很浪費!」這種直白又貼近生活的回應,顯示孩子們其實能理解背後的價值,只需要被好好引導。
「媽媽們事後回饋說,這樣的活動不像在說教,而是透過與孩子一起探索,她們也理解到食材背後的故事,覺得收穫很大。」
其中一位家長觀察到,自己的孩子對「少添加物」與「蔬食」類的火鍋料反應良好,甚至主動再去夾菜。「這讓媽媽們更有信心,相信只要方式得當,小孩其實是能接受健康、永續的飲食。」
整場展覽的語氣並不嚴肅,也無意評判消費者的選擇。策展核心精神是「邀請」——邀請每一位參與者從今天的餐桌出發,開始做一點不一樣的思考和選擇。
「我們相信,永續是可以透過吃火鍋來學習的。不需要離開城市、不需要高成本,只要在日常中願意多看一眼、慢想一點,選擇一樣更友善的食材,就已經是改變的開始。」
從餐桌延伸到森林:策展成為生活教育的實驗基地
陳美慈表示,為了幫助消費者更直覺地辨識食材的永續性,里仁與「永續飲食推廣協會」合作,導入由協會所推動的「永續食材指南」,她說:「我們觀察到,消費者其實支持永續,但在實際購買時常常受價格和陳列影響。不是他們不在乎,而是通路沒有提供清楚的食材永續相關資訊,」陳美慈說,導入這套「永續食材指南」後,消費者只要看一眼價格標示,就能輕鬆做出更友善的選擇。
策展現場永續食材指南的「永續豆莢」指標,從五大面向幫助參與者理解食材的永續價值,包括:一、友善耕作:是否使用無農藥、減少土地負擔;二、本土生產:是否支持在地農業、減少運輸碳排;三、低碳蔬食:是否以植物性食材為主;四、少添加物:是否避免過度加工;五、資源循環:包裝與廢棄物是否可再利用或減量。
每項食材依實踐永續的程度標示一至五顆豆子,越多豆子代表越永續,這樣的設計轉化了複雜議題為直觀符號,讓孩子與大人都能輕鬆理解。

陳美慈強調,策展不是一次性的行銷活動,而是持續性的教育實踐。「我們不是把展覽當成裝飾,而是當作一種跟社會對話的方式。」
「永續火鍋任務工作坊」,未來將不定期舉辦,透過親子共學與互動設計,讓永續飲食不再遙遠,無論是透過「永續豆莢」指標建立日常購物的判斷依據,或是讓孩子在遊戲中理解資源與環境的價值,都讓教育從餐桌開始,成為一場深具意義的社會實驗。
陳美慈說:「不論大家現在怎麼吃,我們想邀請大家在知道更多之後,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
當永續不再是高深名詞,而是火鍋裡的一塊豆腐、一顆蛋、一把菜,那麼每一次的家庭餐桌,就都有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蕭紫菡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