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全球超過70個國家與地區擁有「千萬珊瑚礁」,意指每平方公里珊瑚礁每年可創造逾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元)的旅遊收入,台灣也是其一。然而,氣候變遷與大規模白化嚴重威脅全球珊瑚礁生態,促使珊瑚復育成為全球熱潮。


斐濟早在20多年前便開始嘗試人工種植珊瑚,隨著觀光業蓬勃發展,珊瑚復育成為斐濟觀光局推動永續旅遊的重點項目之一。然而,斐濟海洋永續專家塞克斯(Helen Sykes)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上警示,缺乏科學依據與長期監測的復育行動,恐淪為觀光業者的漂綠手段。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斐濟珊瑚礁繽紛多彩,有世界第三長的堡礁「大海礁」(Great Sea Reef),還有「世界軟珊瑚之都」美名。圖片來源:斐濟觀光局提供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斐濟海中人工礁上黏有斷枝珊瑚,種植珊瑚活動立意良善,但若缺乏科學基礎與監測,恐難真正達到復育珊瑚礁的目的。攝影:黃小莫



斐濟:珊瑚復育、海洋觀光重鎮


塞克斯是最早在斐濟推動珊瑚復育的人之一,她是海洋生態顧問公司(Marine Ecology Consulting)的創辦人。1996年起常駐斐濟,兼具潛水與觀光實務經驗,並結合自然科學研究,是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及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GCRMN)的斐濟代表,曾主筆多份國家級報告,包括IUCN《斐濟特殊海洋區域》等,是斐濟及南太平洋地區的海洋永續旅遊專家。


研究,全球珊瑚礁旅遊每年吸引逾3.5億人次,年產值約360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兆元)。斐濟是太平洋島國的熱門旅遊目的地,觀光業高度仰賴乾淨水質、沙灘、健康的海洋生態與優美景觀。


塞克斯回憶,斐濟珊瑚種植最初規模很小,20多年前,她與波登柯比(Austin Bowden-Kirby)博士在一家渡假村發起,與NGO、旅遊業者及資助單位合作,以珊瑚岩塊堆疊、水泥黏合並戳洞製成「魚屋」(fishouses),再固定於礁石上,移植被颱風折斷的珊瑚斷枝。這些人造微型礁(micro reefs)成為珊瑚重生之地,「只要別讓珊瑚被滾來滾去,它就會生長。」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塞克斯年近70仍持續在潛水,從事海洋保育與永續旅遊顧問30年,她說:「一點一點前進,回頭就會發現做了很多。」攝影:黃小莫



塞克斯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珊瑚礁保護、珊瑚復育與負責任潛水〉主題上,分享斐濟珊瑚復育20多年來的收獲。影片來源:GSTC

別急著種珊瑚 復育應先解除珊瑚死因壓力源


後來,珊瑚復育的概念在斐濟逐漸流行。然而,看似立意良善的行動,卻未必全然對環境有益。長年在斐濟進行海洋生態調查與觀光研究的塞克斯指出:「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種植珊瑚!如果一片珊瑚礁本身具有韌性而且仍保持健康,只要減少人為壓力,牠通常能自行恢復。」


塞克斯提到,斐濟早已證實這點,2000年代初期曾爆發大規模珊瑚白化,當時近80%的石珊瑚死亡,但在5年內便自然復原,「其實只要能解除過度捕撈或破壞性干擾,許多海域根本不必種植珊瑚。只有在珊瑚已經死亡且無法自行復原的區域,人為復育才有必要。但動手前,必須先釐清珊瑚死亡的原因並解除壓力源,復育才有意義。」


她舉例,如果死因是颱風,且災害已過,適度復育合理;若死因是河川長期帶來泥沙淤積,卻未處理淤沙,這樣移植新珊瑚只是浪費心力。上游農田排放肥料導致海藻滋生,卻不解決污染源,移植珊瑚也無濟於事。棘冠海星爆發大量啃食珊瑚,一旦珊瑚被吃光,棘冠海星也會減少,此時壓力解除,再進行復育才有意義;反之,若在白化或棘冠海星爆發威脅仍在時種植,新珊瑚也難存活。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棘冠海星為自然生態系的一環,在斐濟海域也有,但若數量過多,恐危害珊瑚健康。攝影:黃小莫



珊瑚有性 vs. 無性生殖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主任鄭有容指出,珊瑚繁殖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目前坊間大多數以斷枝或分株種植珊瑚的方式是無性生殖,繁殖效率高、成本較低,但品種類似、無基因交換;有性生殖是蒐集珊瑚精卵或受精卵,使其再發育為新個體,成本較高,但可增加基因多樣性。

珊瑚復育無性生殖品種單一 新解方有性生殖增加多樣性


如何「復育」也是問題。


塞克斯指出,斐濟常見的作法是直接從野外採集健康珊瑚進行分枝種植,而非利用颱風過後的自然珊瑚斷枝,「許多遊客不一定知道他們手上種植的珊瑚源自何處,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實際上卻可能是傷害原始健康的珊瑚。」


她提醒,無性生殖方式相對永續的做法是先建立珊瑚養殖場,雖然初期需少量採集野外珊瑚,但養殖培育出具繁殖力的「母珊瑚」(mother corals),日後便能從母珊瑚剪取小枝種植,不必再持續破壞自然礁體。


但這類無性生殖的珊瑚復育方法有一大困境:多數人偏好生長快速、外觀美麗的分枝珊瑚(branching corals),常忽略提供礁體結構與長期穩定的巨石珊瑚(boulder corals)以及整體生物多樣性,「如果僅種植單一快速生長品種,無法真正復育具有韌性的珊瑚礁生態系!」


塞克斯推薦另一種近年熱門的有性生殖創新:珊瑚礁種子(Reef Seed)計畫,是在珊瑚自然產卵時在海中收集珊瑚精卵,於近岸水槽中培育後再移植回大海,避免傷害母珊瑚,也能保存完整生物多樣性。但這項技術門檻較高,也需投入較多資金。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斐濟海水十分清澈,珊瑚礁生態豐富,但偶爾會在近岸看見疑似珊瑚復育留下的廢棄支架。攝影:黃小莫



塞克斯表示,斐濟進行珊瑚復育行之有年,但缺乏全國統一的指引或規範,部分做得不錯,卻有更多計畫選址錯誤,將珊瑚種在不適合生長的區域,又缺乏後續監測與技術驗證,甚至任由死亡的珊瑚與支架棄置海中,「把種珊瑚當作打卡活動,而不在乎後續存活率與生態需求,只是漂綠!」


她提醒,觀光體驗或環境教育性質的珊瑚種植面積與成效有限,難以根本解決環境問題,而且常缺乏嚴謹的科學與管理基礎,因此業者應坦誠以對,理解自己所做的其實只是觀光或教育活動,而非能真正復育珊瑚礁。


塞克斯強調,她並不支持一味復育,「如果珊瑚礁能自行恢復,就該先解除壓力源,讓它自然復原。」若確實需要人工介入,她認為採集珊瑚精卵進行復育,比單純移植斷枝或分株更永續,也對生態影響較小。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復育珊瑚的目的不只是種珊瑚,更希望能復育珊瑚礁、恢復建全生態系。圖片來源:斐濟觀光局提供



盼建全台珊瑚復育規範 海保署推〈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


台灣同樣面臨與斐濟相似的珊瑚復育困境。長期投入台灣珊瑚礁研究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主任鄭有容指出,台灣珊瑚調查能力不錯,但在投入復育前仍有許多關鍵問題未釐清,例如:珊瑚覆蓋率下降哪些物種消失?消失的比例與原因?該復育哪些物種?採用何種方式⋯⋯等,但台灣常常盲目先種再說。


鄭有容進一步說明,若未先移除造成珊瑚死亡的壓力源而持續種植,珊瑚會不斷死亡,死亡後分解還會釋出更多營養鹽,「等於加速這片海域環境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他強調,珊瑚礁屬於「寡營養鹽」生態系,需要清澈乾淨的水質,營養鹽濃度過高反而成為壓力源,不僅降低珊瑚存活率,還會改變整體生態系結構。他以小琉球為例,當地珊瑚環境惡化的主因是遊客過多與營養鹽過高,若不先解決這兩大問題就投入復育,是本末倒置。


鄭有容強調,珊瑚復育前必須先確實做好生態調查,並依「自然解方」概念,當環境仍具恢復力時,應先減少壓力源,讓生態系自行修復。他認為,人類應是「輔助」演化或演替的角色,協助衰退的珊瑚礁生態系復原,而非過度積極或過早介入。


《海洋保育法》上路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也公布〈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期盼陸續建立台灣珊瑚復育模式。


台灣〈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六步驟:


1、設定目標與重點區域。

2、選擇地點並進行列表比較。

3、盤點、設計和選擇措施。

4、制定復育行動計畫。

5、實施復育。

6、監測和評估進展。


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高科大鄭有容教授(講者)盼台灣進行珊瑚復育前能更謹慎評估。圖為他為海洋保育署活動講授珊瑚生態知識。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