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雲重重/于朦朧之死震撼國際 法律失聲與政治封口的中國



(記者李克明/專訪)「中國連前總理李克強的死亡真相都能封口了,一個演員于朦朧算什麼?」中國男明星于朦朧離奇身亡,引發外界懷疑「被自殺」,中國官方雖聲稱「意外死亡」,但消息一出即遭全面封鎖,相關關鍵字、消息在微博、抖音等社群平台被刪除。


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特別邀請了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的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律師兼會計師王朝正,分別從政治與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起事件的諸多疑點,于朦朧事件似乎與中國長年處理「敏感人物」的手法如出一轍,構成一條熟悉的壓制真相的路徑。



疑雲重重/于朦朧之死震撼國際 法律失聲與政治封口的中國
圖/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中)與律師兼會計師王朝正 (右)認為,從前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猝逝到中國演員于朦朧命案,凸顯中國政府最害怕的並非死亡本身背後的司法真相,而是人民產生共感、進而形成政治情緒。(艾瑞克IN新聞團隊攝)

法律缺席 死亡真相被政治化


公都盟執行長張宏林分析,中國近年多起「疑似被自殺」案件皆有共通特徵:警方第一時間封鎖現場、拒絕公開監視畫面、延宕或操控法醫報告,使「自殺說」淪為維穩話術。


律師王朝正則指出,依照正常法律角度來看,死亡案件應有完整的調查、蒐證、法醫鑑定等司法程序;更最重要的是針對案發當時的周遭證人、家屬或者相關對象進行訊問,追查真相程序理應繁瑣又謹慎。「所以很難想像如此重大的案件可以在短短半天之內,就能完全排除他殺可能性。」


但中國司法體系在政治壓力下早已形同虛設。王朝正認為:「當真相掌握在權力手中,法律只剩表演功能。當調查的權力由政治掌控,真相自然只能被定義,而非被發現。」


從李克強到于朦朧 被消音的公民記憶


節目中,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也將于朦朧事件與李克強之死對照,指出兩者的輿論處理幾乎一致:先「降溫」、再「封口」、最後刪除所有相關字詞與訊息。「中國政府最害怕的並非死亡本身,而是人民產生共感、進而形成政治情緒。」


張宏林進一步分析表示,官方壓抑哀悼與討論,目的在切斷社會的情感連結。這樣的高壓手法雖能暫時消音,卻讓社會信任進一步崩壞。「當人民連哀悼都要小聲,真相自然會永遠沉默。」此話引起網友強烈共鳴,也凸顯在中國體制下,連死亡都可能成為高度政治敏感議題。


權力主導生死 法律成為戲碼


于朦朧事件再次揭示中國體制的深層矛盾,法律淪為政治工具,生死由權力詮釋。節目評論指出,當司法失去獨立、媒體無法監督,法治的意義只剩口號。


「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社會對謊言的習慣。」從藝人到公務員,每個人都可能在體制中被犧牲,而沉默成為唯一安全的選項。


守護言論自由才能保護真相


相較之下,台灣司法雖仍有缺陷,卻建立在制度公開與輿論自由的基礎上。律師王朝正認為,台灣媒體能追問、家屬能介入、社會能討論甚至司法偵辦程序嚴謹,這些都是避免「被自殺」的防火牆。


最後,張宏林認為,中國發生于朦朧案其實也在提醒台灣社會珍惜民主與透明。「能發問、能懷疑、能討論,就是民主最珍貴的底線。」兩岸的差距不僅是制度設計,更是文明價值的選擇;當中國仍以封口維穩為治,台灣唯有堅守公民自由,才能讓真相繼續發聲。


更多引新聞報導
宗教玄學/中國演員于朦朧之死疑雲重重 阿卡西解讀背後真相
痛心愛徒驟逝疑點重重!孫德榮曝于朦朧託夢細節 收魂超渡只因這2個字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