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誤解到理解 從孤單到同行「豐腎食堂」陪伴腎友穩定守護腎健康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場漫長的抗戰。為了幫助更多腎友走出對疾病的誤解與恐懼,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特別舉辦「一起聊腎事」腎友衛教講座,邀請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共同分享,如何正確認識CKD,並在生活中落實自我管理。透過專業知識的傳遞與腎友彼此的交流互動,希望為患者帶來實質幫助,並建立支持網絡,讓腎友在面對CKD的路上不孤單,成為「豐腎食堂」服務計畫的最佳註腳。
慢性腎病不等於洗腎!錯誤認知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許多人一聽到腎臟病,便立刻聯想到「透析」或「洗腎」。然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其實分為五期,大多數患者並不一定會走到透析這一步,越早發現問題、就越容易治療,曾有一名50歲女性雖然腎功能正常,但卻出現大量的蛋白尿,後續檢查後發現是「膜性腎絲球病變」,即時治療後尿蛋白漸漸消失,順利阻擋了惡化,也免於進展成CKD。
當社會普遍將CKD與透析畫上等號時,這種錯誤認知往往讓患者產生過度恐懼,甚至逃避診斷與治療,反而加速病情惡化。因此,持續推廣正確的腎臟病衛教非常關鍵,幫助患者以平常心面對,理解CKD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般,是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當患者能用更理性的態度看待疾病,就能積極配合治療與生活管理,安心邁步前行。
事實上,許多患者在獲得充分衛教、落實健康與飲食管理後,成功延緩了腎功能惡化的速度。吳美儀醫師強調,腎臟病的照護絕非孤軍作戰,從醫師診療到營養師與衛教師的多方協助,缺一不可。舉例來說,即便數據如eGFR並未明顯改善,但只要能維持穩定,就已經是治療的好成果。因此,建立信心、持續努力,對於CKD患者來說格外重要。
腎病飲食禁忌多?營養師:其實大多天然食材皆可攝取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基金會推出「豐腎食堂」服務計畫,期待成為醫院與腎友之間的溫暖橋樑。透過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豐腎食堂幫助腎友掌握個人化的飲食調整策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養師李承翰指出,腎臟病飲食絕非簡單遵循一般健康飲食即可。
由於CKD患者需要在不同病程階段調整蛋白質、磷、鉀的攝取量,若不依循專業建議,輕則營養失衡,重則加重腎臟負擔。不過,許多腎友誤以為「吃得越少越安全」,結果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體重急速下降,肌肉跟著分解並產生更多含氮廢物,使腎功能惡化速度更快。營養師李承翰也提醒,只要避開加工食品,天然食物中只有楊桃是不能吃之外,其他食物仍可適量攝取,飲食限制應配合個人體質與檢驗結果調整,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誤區。
建立腎友支持網絡 在對抗CKD路上「不孤單」
除了營養指導,「豐腎食堂」也用心打造腎友間的交流空間。講座活動中,腎友們用便利貼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情寫照,「為什麼是我?」「緊張與無助」是多數人的共同情緒。然而,當彼此坦誠分享經驗時,不僅釋放了壓力,也讓參與者感受到:「原來,我並不孤單。」有腎友分享,雖然生活中的飲食少了美味的大塊排骨、大雞腿,但這樣的選擇背後,是為了守護健康的努力。只有同樣經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份堅持。
基金會也深知,正因社會上對腎臟病的誤解與恐懼,腎友們才需要一個穩固且安心的支持網絡。透過FB臉書社團與實體講座交流,基金會串連起彼此關心的力量。當腎友遇到假資訊或詐騙陷阱時,社群裡的夥伴也能相互提醒、共同守護正確知識。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衛教師吳苡璉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照護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會有反覆、會有掙扎,但請記得拍拍自己的肩膀,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基金會也在課程中導入正念呼吸練習,協助腎友正向面對疾病與情緒波動,建立堅強的內心力量。
「豐腎食堂」的核心,不只是提供專業的飲食與衛教資源,更是陪伴每一位腎友走過茫然無助時刻的溫暖港灣。未來,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動更多講座與交流活動,讓每位腎友都能擁有知識的力量、同伴的支持,以及面對疾病的勇氣與希望。
從誤解到理解,從孤單到同行!「豐腎食堂」陪伴腎友穩定守護腎健康 | Uho優活健康網
https://www.uho.com.tw/article-66368.html?p=adminpeview
- 記者:民生頭條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