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祕魯僑校~中華三民聯校的故事/袁頌安

我和祕魯僑校~中華三民聯校的故事/袁頌安

袁頌安

祕魯老僑領故國大代表潘勝元先生說:「因吾人仰異族人氏鼻息之痛苦已久,但願下代子女提高文化水準,讓華僑子女在居留地成為未來之主人翁,實是我輩之天職。」他道出了僑居海外中國人的苦況與渴望。有識的老僑領們樸實地道出心聲,渴望子女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出人頭地,揚眉吐氣不受外國人的歧視壓迫。老一輩僑胞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除了接受外國教育外,更能够接受傳統中華文化的薰陶,學習華語文,所以籌設僑校就成了他們心心念念的願望。僑胞移民祕魯的歷史將近兩百年了,祕魯藤森總統時期的華裔國會議長許會 Victor Joy Way ,在1999年華人移民祕魯15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宣布,在全祕魯二千三百萬人口中,含有中國人血統的華裔,有二百萬之數。旅居祕魯的僑胞,經過多年的籌劃,1923年由聯合總僑團「祕魯中華通惠總局」主席謝寶山,以及何海珊、羅殿祥、霍家勤、鍾嘉言等僑領發起創辦「中華學校」,1924年正式成立,次年4月5日開學。校址就設在中華通惠總局的樓上,當時學生僅有65名。

中國國民黨駐祕魯支部書記長李繼淵及潘勝元主委等黨內同志,有鑒於僑教的重要,也在民國24年1935年,在祕京利馬支部創辦了「三民學校」,李繼淵書記長擔任校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校董事為集中力量與人才,以利校務的發展,將兩校合併,定名為「祕魯中華三民聯校」,並且以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十月十日作為西文校名:「COLEGIO DIEZ DE OCTUBRE」。由中國國民黨駐祕魯總支部常委,也是中國航空建設會祕魯分會會長潘勝元先生倡議,將該會在利馬美耶連區 Distrito de Breña 近兩萬平方公尺的巨幅土地送贈給中華三民聯校為校址。在民國51年1962年遷入新址,先後由潘勝元、伍時康、崔氏兄弟、黃森煜父子,及僑界熱心人氏捐建教學大樓、大禮堂、食堂、教師宿舍……僑校已具規模。當時中華、三民二校合併,學生人數也只有288名,經費十分困難,每年必須向祕魯僑界募捐兩次以解燃眉之急。還記得1970年3月19日筆者一到利馬,第二天就和董事會葉炳榮董事長,黃亮傑、梁光原、繆凱東董事一起到祕魯南部卑士谷、衣佳、纳士卡等僑胞居住較多城市募款,由於有我這個遠來會唸經的新鮮和尚參加,僑領們熱情接待,而且募款成績特佳,至今印象深刻。

僑務委員會有鑒於僑教的重要, 1969年民國58年由行政院設專案招考「海外華文教師」二十名,分派至美國、澳洲、中南美洲各國從事華語文教學。由於待遇十分優渥,竟然有大學畢業生 碩士、博士近三千人報名參加考試。考試科目除了國文、中國史地、三民主義、教育概論、國語注音外,還有粵語、外國語文也得口試。經過兩天的考試,想不到筆者竟然僥倖被錄取。得到錄取通知書,正是除夕的前兩天,爸媽除了忙年事,還得準備我的遠行,家中忙成一團。當年出國工作是一件大事,記得在民國59年3月15日出國的那天,在松山機場送行的親友家人、醒吾商專及中學的顧董事長懷祖兄嫂、顧建東校長兄嫂及子女、六爺顧懷祐兄嫂、學校同事、學生家長、校友、同學近百人在機場送行,我真是感動萬分。我被分發到「祕魯中華三民聯校」擔任中文部主任之職,由於僑校開學在即,兩個星期內就得辦妥出國手續赴任,所以在二十位同伴中我是第一個出國的「海外華文教師」。臨行前僑委會高信委員長、何宜武、袁覲賢二位副委員長諄諄教誨:「此去是為僑胞服務,是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不是做官,要接受我國駐外使館的輔導,更當力求和當地僑社僑胞和睦合作……」。尤其是許處長直接的告誡:「袁老師!你要好好工作,你的月薪是我的四五倍,要對得起國家交付的任務…… 」,我們二十個伙伴先後遠赴各國教學,大家兢兢業業克盡職責,不敢辜負長官的期許。

我到祕魯任職當年,我國和祕魯仍有正式邦交,1971年底我退出聯合國,祕魯是第一個和中共建交的國家。1970年3月19日凌晨我抵達利馬機場 ,到停機坪接我下飛機的竟然是我國駐祕魯的特任全權劉大使宗翰,真讓我嚇一跳,頓時感覺到此行任務之重。劉大使是外交部有名的「劉聖人」,他老人家還為我們夫妻在祕魯結婚福証,他更破例在大使官邸為我倆舉行結婚儀式婚慶酒會。他更在我服務僑校一年多後,向僑委會為我申請特別嘉獎,其時僑委會已經是毛松年先生擔任委員長,所以毛委員長印象特別深刻。在中祕中止邦交後,劉大使降旗歸國,毛公還特別邀請劉大使岀任僑委會副委員長數年。後來在馬英九總統任內第一任外交部長,也是我終身摯友的歐鴻鍊部長是大使館的三等祕書,他還是我們結婚典禮的總提調。

祕魯中華三民聯校是中南美洲最具歷史規模的僑校,但是由於學生所處的國外生活環境,以及僑校華文課程教學時數的不足,書寫漢字困難,而且學而不能致用,教材內容的不適合等等原因,學生學習很是困難。於是我到了僑校,第一件要務是編寫比較適合的教材,加強輔助教學設備,設定中小學國語文教學時數。希望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讓他們達到初步能說能寫的程度。並且將教學計畫,教材內容呈報僑委會,得到長官的嘉許認同。僑教工作的機會教育、教學的環境、學習的氛圍十分重要,不能一成不變的和國內教育看齊。我們播下中華文化的種籽,促進文化交流,使僑胞子女接受祖國文化薰陶,養成良好的品德,讓他們心懷祖國,使他們能成為當地社會的精英才是目的。教育上潛移默化的功效很大,暗示啓發是很有力的方法。我們把旅祕僑胞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鑄製的銅像安置在校園內,四周種植花草樹木,每年國父逝世、雙十國慶、國父誕辰紀念日,全校師生參加僑界的紀念活動、唱國歌、獻花致敬;放映國慶活動影片、以及其他國語影片、每一個月師生合力製作「中華文化走廊」的展覽、「國民生活須知」的示範、訓練學生民族舞蹈參加祕魯國際藝術節表演、1970年祕魯超級大地震,全校師生家長發揮人溺己溺出錢出力的救援活動、聞名全祕魯由五十多位學生組成的軍樂隊,應邀在祕京利馬以及各大城市演出、每年國慶日、校慶日師生主辦的聯歡晚會、學生成績展覽、壁報比賽、遊園會,師生家長、我國使館代表處官員、外籍賓客上千人參加。共同校訓 ~ 禮 義 廉 恥、德目訓條:「做人忠恕為本 成事力行為先」、「好學達於智 力行達於仁 知恥達於勇」、「人人孝順父母 個個敬愛師長」、「快快樂樂讀書 誠誠懇懇做人」 ……高懸在中、小學部,這些在國內學校視為當然的精神布置,在祕魯成了創舉,很贏得僑胞、學生家長的認同。學生們也常常要求解釋了解內容,這就產生了潛移默化敦品勵學的功效。

我在僑校擔任中文部主任,教學十七年之久,很得高信、毛松年、曾廣順諸位委員長的嘉許。更在曾委員長的任內,為了能更照顧保護旅居祕魯的僑胞,把我改派為僑務祕書,當然僑教工作也還是我負責的僑務工作之一。當我初任中華三民聯校中文部主任華文教師的1970年,全校中小學部學生一共只有三百七八十名,十七年後已經增加到一千多名。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在利馬聖米格區的邦杜住宅新區 PANDO SAN MIGUEL 增設了一個中華三民聯校的分校 ~「孔夫子學校」。在中共和祕魯有了正式邦交以後,左派傾共僑團氣焰高漲,進而霸佔了全僑最高機構 ~「祕魯中華通惠總局」,更進一步要染指中華三民聯校。創辦在民國前一年的忠貞僑報「民醒日報」社長吳振波先生和筆者聯手,和左派「公言報」展開了筆戰,你來我往隔一二日就寫一篇站在各自立的社論,雙方辯論了近四個多月,我們為了提高忠貞僑團、僑胞的士氣,必須寸步不讓,同時奉僑委會的指示和 「祕魯中華通惠總局」展開維護「中華三民聯校」獨立自治辦學的權益,聘請華裔律師李金球為法律顧問,雙方進行訴訟達十數年之久,因此僑校至今仍然能夠獨立自主辦學。

當年毛松年委員長指示筆者三大任務:1、協助組成「祕魯中華通惠總局」十大僑團中不願依附中共的四大僑團 ~ 南三順會館、番禺會館、介休中華會館、觀花埠華僑秉正會及其他忠貞僑團、僑領,另外組織成立擁護中華民國政府的「祕魯華僑總會」。2、以法律訴訟維護「祕魯中華三民聯校」組織自治會,脫離「祕魯中華通惠總局」自主辧學。3、全力維護「中國國民黨駐袐魯總支部」的合法公開活動,維護反共僑胞的士氣。所幸筆者不負政府的指示以及長官的期望,派駐祕魯數十年期間達成此三大任務。筆者因此也成了一個派駐在國外一地~祕魯,三十一年不曾調動的公務人員。

在雙方訴訟期間,中三聯校梁光原先生等董事得到僑校家長的聯繫,祕魯教育部友人的鼎助,終於說服教育部主管單位的認可,撥邦杜新區佔地9272平方公尺之地籌建了「孔夫子學校」,這實在是祕魯政府對僑校教育的肯定。1980年1月21日由祕魯總統莫拉萊斯 Francisco Morales 和住宅部長正式簽署了生效文件。後來梁光原董事父子更在祕魯北部華裔較多的大城市切格拉育 Chiclayo又籌建了一所「中山學校」,到今年2024年底,中華三民聯校學生有896名、孔夫子學校623名、中山學校324名。梁光原董事雖然已經逝世多年,其子梁光祥克紹箕裘繼承父志,承辦僑教教育工作至今,他們父子對祕魯的僑教的貢獻真是不言而喻。

中華三民聯校創辦於1924年,去(2024)年正好是創校100週年紀念。這所中南美洲最具歷史規模的僑校師生和校友們,在去年10月10日校慶日前後,舉辦了多次熱烈大規模紀念校慶的活動。我和內人詹秀蘭在僑校服務了十六七年,諸多畢業的校友和我倆有深厚的感情,他們雖然有人已經是爲人祖父祖母了,百年校慶多位校友在 FB 和 LINE 上和我們聯絡致意。而且每次我們返利馬探親訪友,校友們一定集合數十人和我倆餐敍歡聚,共同歡唱「中華三民聯校校歌」、「中華民國頌」、「當我們同在一起」……實在令我倆既感動又感謝!如今中華三民聯校董事會董事長梁光祥 Raul León 是梁光原先生的公子,多年前由我安排他回台北,在我的母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習中文一年,所以能説國語。他至今在如此國際環境的巨大壓力下,仍然堅持在僑校只掛祕魯國旗和校旗,也真是十分不容易。(此文刊登華僑協會總會114年3月出版《僑協雜誌》,照片筆者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