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再會?從稀土到紅線的變局前夜/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眾所矚目,原訂南韓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期間登場的「川習會」,會晤前景如今再度生變。
美國總統川普 10 月 21 日在白宮玫瑰園,與共和黨議員共進午餐時表示,他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非常好」,預期會晤「將非常成功」,但話鋒一轉,又補上一句:「也許會晤不會發生,有時候只是氛圍不對,不想見面而已。」
這句話讓全球市場再度陷入觀望。美中兩強的「再會」,似乎總在「準備好了」與「還不是時候」之間徘徊。
自川普 9 月宣布,將在 APEC 峰會與習近平見面以來,他的說法多次轉變。一時稱「會面進展順利」,一時又說「也許不會發生」,如今更直言「只是生意而已」。這番話透露出美方的矛盾:既想透過會談重塑美中關係的節奏,又不願在沒有實質讓步的情況下,予北京口實。
對北京而言,這場會晤若成行,雖能顯示「雙邊關係回暖」,但在當前南海對峙、關稅與科技制裁未解的情況下,也可能被外界解讀為「被迫妥協」。
若雙方會晤如期舉行,討論內容「可能」聚焦於以下主題:
1、稀土元素出口:牽動全球戰略供應鏈,美方要求穩定供應,中方強調出口審查是主權權利;
2、美國農產品(特別是大豆)進口:象徵美中貿易再平衡,川普希望重啟「農業友誼線」;
3、關稅與投資互惠承諾:雙方尋求以有限讓步換取市場穩定,但國會壓力讓美方動彈不得;
4、芬太尼與前體化學品管制:跨境執法的新議題,美方欲以此展現對中強硬;
5、科技供應鏈(晶片與關鍵零組件):美方要求中方確保出口透明、供應穩定;中方回以「科技自主」防外部干預;
6、印太地緣政治局勢:圍繞 AUKUS、QUAD 與南海行動,雙方各劃勢力邊界。
至於國內關注的台海地區議題,依舊是「例行必談」的政治儀式。雙方重申各自紅線,實際進展空間有限,更多是向全球展示「仍能對話」的外交姿態,同時安撫台北政府與市場情緒。
「川普式外交」一向善用「預熱-模糊-再翻盤」的節奏。這次也是如此。他先透過媒體釋出「即將見面」的期待,觀察國際反應與國內輿論,再在最後一刻留一手,製造談判籌碼。
因此對北京而言,當前並不急於「領導人對話」,反而傾向透過副部級會談維持溝通。其考量很明確––若談不出實質利益,不如靜觀其變。
而在南海局勢升溫、俄中聯合軍演頻繁、華府擴大科技禁令的背景下,任何「會面」都不再只是外交活動,而是戰略信號。
這場傳聞已久的川習會,即便成行,也不會產生突破性的成果;若臨時取消,也不代表雙方徹底撕破臉。真正的意義,在於觀察誰能在「不確定」中掌握主導權。對美方而言,是操控節奏;對中方而言,是穩定態勢。這場會晤,不論發生與否,都是一場外交劇本的現代排演,主題未變,只是演員的語氣與時機,決定了誰能主導這場劇本。(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