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曝與4原因有關

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且有年輕化趨勢。(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
[NOWnews今日新聞] 根據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50歲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增加,多與4原因有關,如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完全缺乏運動等,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提到,日前收治一位85歲個案,本身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超過10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長年來嘗試藥物治療、復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與玻尿酸、自費療程等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皆有限,甚至需服用高劑量止痛藥控制疼痛。
李宜軒指出,患者到院時,只能依靠輪椅代步,而醫師評估其狀況已符合人工關節條件,但考量年紀及手術風險,以其他治療方式緩解疼痛,一週後疼痛減輕7至8成,並順利恢復行走能力。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初期會有「喀拉喀拉」摩擦聲
李宜軒說,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
而現今五十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李宜軒提到,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為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診斷上,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李宜軒表示,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藉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呼籲,民眾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
相關新聞
網瘋傳「小指貼退熱貼」助眠!醫示警3類人:是巨大的健康陷阱
長榮空服傳「史迪爾氏症」!醫揭1特別徵兆
29歲女產後隔天下床「突失去意識」!醫示警:靜脈血栓近年比例增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