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新同盟 - 古典狂想 魔鬼的顫音弦樂六重奏
當初拿到音樂會傳單時,覺得「魔鬼顫音弦樂六重奏」這名字乍聽之下很酷,但不免令人聯想這該不會又是哪個搞笑音樂團體。然而,會這般揣測也不無原因,這年頭稀奇古怪的音樂會可比正經嚴肅的大師演出還更具噱頭。近幾年,這類音樂會的票房也出奇的好,甚至一票難求。如:IGUDESMAN & JOO搞怪二人組、以及文生音樂藝術陸續邀請來台的維也納爆笑銅管七先生(Mnozil Brass)、波蘭的瘋狂弦樂四劍客Grupa Mocarta (Mozart Group)都極具代表性。
「魔鬼的顫音」算是獨立計畫因應錄製同名專輯而組成的團體,隨之展開一連串的巡迴演出,即便成員之間在室內樂方面彼此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六人組合顯然不是一個長期的固定團隊,缺乏原創曲目也是一項考驗。
六重奏由出生於1985年的塞爾維亞天才小提琴家涅曼尼亞‧拉杜羅維奇(Nemanja Radulovic)領軍,加上The Quartet Illico弦樂四重奏與低音提琴手庫辛斯基(Stanislas Kuchinski)。拉氏從七歲開始學習音樂,先後就讀於德國Saarbrucken音樂學院、貝爾格勒音樂學院、巴黎高等音樂院,師事Yehudi Menuhin、Salvatore Accardo、Joshua Epstein、Dejan Mihailovic、Patrice Fontanarosa等。2001年起,陸續獲獎於安奈斯可音樂大賽、漢諾威音樂大賽、義大利克雷蒙納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賽等。
音樂會曲目為巴洛克及浪漫派的經典曲目,皆由Marc-Olivier Dupin及GillesRupert兩位作曲家改編成弦樂六重奏形式,但並非展現創意的嶄新編曲,而是盡可能忠於原作。舞台上弦樂五部站半圓弧型,拉氏在稍前方被團員包覆,上半場先以克萊斯勒的《普格納尼風格的前奏曲與快板》展開,普格納尼是十八世紀義大利小提琴大師,這首仿古風格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拉氏在演奏上,刻意減少抖音的使用,讓音色本身更純淨,透明清晰,但仍維持浪漫精神。快板部分,有別於一般易接觸到的鋼琴伴奏版,弦樂五部提供厚重飽滿的和聲使音樂更具備伸縮性,不時驅動著音樂脈動,加上拉氏極自由且狂野的詮釋,讓音樂聽來相當搖滾且喧鬧,作為開場曲,確實令人耳目一新,振奮不已。緊接著是韋尼奧夫斯基的G小調傳奇曲,現場燈光佈局瞬間轉為幽微的暗光,拉氏的演奏同樣激情,不像敘述故事般隱晦,讓此曲較少神秘感及想像,而是感性的直接發自內心,更多了些隨興,以波西米亞式大無畏的特質與開闊的胸襟,帶著聽眾一起去流浪。可惜在舒伯特的A大調輪旋曲表現上,選擇速度偏急,缺乏細膩精緻的音色與樂句處理,快速的連續十六分音符樂段,聽來倒像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奔放炫技之餘,卻少了些舒伯特應有的含蓄與優雅。
下半場韋塔利G小調夏康舞曲仍不改灑脫的演奏方式,讓此曲帶有的宗教式憧憬與神聖想像破滅,太多速度急緩的直接運用讓結構掌握稍嫌鬆散。柴科夫斯基的《憶懷念之地》由「旋律」、「詼諧曲」、「冥想」三段情境迥異的音樂組成,該團詮釋對比鮮明。塔替尼G小調奏鳴曲《魔鬼的顫音》仍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對於不同風格音樂詮釋,聲音還是很相似。
肢體確實是該團的特色之一,他們真實享受著音樂,特別是中提琴手Bertrand Causse身體搖晃的程度之大,不時傾斜貼近左右兩旁的樂手,從節目單的資訊得知,他還是一位知名的口哨藝術家,果然在第一首安可曲徹底爆發,Causse不僅開口歌唱還驚聲狂叫,全身跳動,瞬間抓住全場觀眾的目光,為音樂會又帶來一波高潮,曲中轉入韋瓦第《四季》協奏曲〈夏〉的暴風雨樂章,六重奏全員急速飆技,令人屏息驚嘆。第二首安可曲《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主題曲,少了些溫情與哀悽。第三首安可曲以簡短的世界音樂民族曲風畫下完美句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MUZIK古典樂刊》第52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
「魔鬼的顫音」算是獨立計畫因應錄製同名專輯而組成的團體,隨之展開一連串的巡迴演出,即便成員之間在室內樂方面彼此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六人組合顯然不是一個長期的固定團隊,缺乏原創曲目也是一項考驗。
六重奏由出生於1985年的塞爾維亞天才小提琴家涅曼尼亞‧拉杜羅維奇(Nemanja Radulovic)領軍,加上The Quartet Illico弦樂四重奏與低音提琴手庫辛斯基(Stanislas Kuchinski)。拉氏從七歲開始學習音樂,先後就讀於德國Saarbrucken音樂學院、貝爾格勒音樂學院、巴黎高等音樂院,師事Yehudi Menuhin、Salvatore Accardo、Joshua Epstein、Dejan Mihailovic、Patrice Fontanarosa等。2001年起,陸續獲獎於安奈斯可音樂大賽、漢諾威音樂大賽、義大利克雷蒙納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賽等。
音樂會曲目為巴洛克及浪漫派的經典曲目,皆由Marc-Olivier Dupin及GillesRupert兩位作曲家改編成弦樂六重奏形式,但並非展現創意的嶄新編曲,而是盡可能忠於原作。舞台上弦樂五部站半圓弧型,拉氏在稍前方被團員包覆,上半場先以克萊斯勒的《普格納尼風格的前奏曲與快板》展開,普格納尼是十八世紀義大利小提琴大師,這首仿古風格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拉氏在演奏上,刻意減少抖音的使用,讓音色本身更純淨,透明清晰,但仍維持浪漫精神。快板部分,有別於一般易接觸到的鋼琴伴奏版,弦樂五部提供厚重飽滿的和聲使音樂更具備伸縮性,不時驅動著音樂脈動,加上拉氏極自由且狂野的詮釋,讓音樂聽來相當搖滾且喧鬧,作為開場曲,確實令人耳目一新,振奮不已。緊接著是韋尼奧夫斯基的G小調傳奇曲,現場燈光佈局瞬間轉為幽微的暗光,拉氏的演奏同樣激情,不像敘述故事般隱晦,讓此曲較少神秘感及想像,而是感性的直接發自內心,更多了些隨興,以波西米亞式大無畏的特質與開闊的胸襟,帶著聽眾一起去流浪。可惜在舒伯特的A大調輪旋曲表現上,選擇速度偏急,缺乏細膩精緻的音色與樂句處理,快速的連續十六分音符樂段,聽來倒像是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奔放炫技之餘,卻少了些舒伯特應有的含蓄與優雅。
下半場韋塔利G小調夏康舞曲仍不改灑脫的演奏方式,讓此曲帶有的宗教式憧憬與神聖想像破滅,太多速度急緩的直接運用讓結構掌握稍嫌鬆散。柴科夫斯基的《憶懷念之地》由「旋律」、「詼諧曲」、「冥想」三段情境迥異的音樂組成,該團詮釋對比鮮明。塔替尼G小調奏鳴曲《魔鬼的顫音》仍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對於不同風格音樂詮釋,聲音還是很相似。
肢體確實是該團的特色之一,他們真實享受著音樂,特別是中提琴手Bertrand Causse身體搖晃的程度之大,不時傾斜貼近左右兩旁的樂手,從節目單的資訊得知,他還是一位知名的口哨藝術家,果然在第一首安可曲徹底爆發,Causse不僅開口歌唱還驚聲狂叫,全身跳動,瞬間抓住全場觀眾的目光,為音樂會又帶來一波高潮,曲中轉入韋瓦第《四季》協奏曲〈夏〉的暴風雨樂章,六重奏全員急速飆技,令人屏息驚嘆。第二首安可曲《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主題曲,少了些溫情與哀悽。第三首安可曲以簡短的世界音樂民族曲風畫下完美句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MUZIK古典樂刊》第52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