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郭璜國父紀念館書畫創作展

「人生很難得,時間不多啊!」如此的體悟,讓許郭璜毅然於2004年離開服務20個年頭的台北故宮,全心投入創作。出身國立藝專美工科、受西式藝術教育的他,曾師承江兆申,深受文人畫洗禮,又接連在國泰美術館和台北故宮從事策展和研究工作,浸淫於中國古代書畫。然而,自故宮退休後,許郭璜開始潛心思索:創作之於自身,究竟想傳達什麼樣的內涵?於是,挾帶著多方積累、激盪的功夫,他踏上了獨特的書畫創作道路。1月14日~2月5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舉辦的「實景‧畫境─許郭璜書畫展」,便展示了多幅他依據過去數十年繪於花蓮、南投等地之寫生稿重新構思、經營的山水畫作,以及靈動且富含哲學底蘊的書法創作,具體呈現他近五、六年來創作的軌跡。

許郭璜國父紀念館書畫創作展

許郭璜〈漱玉〉,186×96公分。

風景如畫

〈漱玉〉系列主要描繪以泛舟聞名的花蓮秀姑巒溪畔,石頭經年累月遭河水沖刷,以致顏色雪白如玉、且出為各種奇異造型的風貌。本次展出此系列中尺幅較大、用色也最為厚重的一件作品(圖1)。畫家在此採俯瞰視點,將山石壓縮鋪排於畫面上,整體空間看似密不通風,卻藉由一道斜切留白的河谷以及色彩鮮麗的碎石,營造虛實相間、氣息通暢的意趣。且全畫於層層積染的墨彩下,仍可見活潑多變、卻又剛健迅疾的筆觸。此種著重以墨染及敷色呈現山石渾厚及光影迷濛感的作風,可謂許郭璜畫風的一大特色。

相對於〈漱玉〉系列仍保有傳統「鉤、皴、擦、染」的作畫程序,〈深秋〉(圖2)則展現了畫家近年發展出的實驗新作風,亦即先以寬粗的「排筆」快速而大膽地刷出山勢概要,再分別以簡筆勾勒山形、或用乾筆皴擦山石紋理,最後再借助焦墨刻畫林木蕭瑟之景,由此而營造出的大片烘染墨面,充分散發出深秋山林間「掩靄慘淡之狀」,抑或雨後初晴、煙嵐流動的氛圍。〈筆到意隨〉四屏(圖3),更完全是線條的藝術。畫家先在心中設想出畫中景致大略的位置,之後便大膽落筆,用飽蘸水分的毛筆,以恣肆縱逸、迅疾靈動的草書,將山石的高低遠近、呼應位置逐一勾畫成形,之後再以細筆畫出林木與點景的茅舍、人物。整體觀之,勾勒山石輪廓的線條彷彿自有生命,將一切生機包攝、網羅於其中。

在許郭璜的畫作中,尚有一類以淡墨白描寫繪古柏或枯木的文人題材。如本次展出的〈古柏〉12幅(圖4),即是他多年前參觀蘇州一處名為「清奇古怪」的柏樹園時,首次發覺柏樹姿態竟如此千奇百怪,遂將其裁取成局部,畫為冊頁。爾後,他於無意間發現古柏的形貌頗與《老子》意旨相契,便用古篆在古柏旁或畫幅空白處寫上「無為」、「不爭」、「貴左」等出自《老子》的文句以為標題;於寫樹之際,寓含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