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閩台三傑」書畫展學術座談會

史博館「閩台三傑」書畫展學術座談會

閩台三傑座談會,史博館遵彭廳內滿滿的聽眾。

台灣水墨史的發展,因特殊的地域位置與政治情勢,清末以來受粗放的閩習與雅宜的漢文化影響;日據時代則受日本現代化的啟發;1949年國共分治,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挹注傳統中華文化,不少藝文人士相繼渡海來台,他們來自各地有著不同的人生際遇,都共同在台灣此地生活。台灣雜糅融合多元文化,書畫景況自是精彩紛呈,尚有待研究關注的領域空間。

2013年底,集余承堯、沈耀初、鄭善禧三人,以「閩台三傑」為命題的展覽首次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也是此名詞概念的第一次提出。2014年1月12日下午二點半在史博館由主辦單位聞名畫廊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擔任主持人,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研究所教授何懷碩、書畫家鍾弘年、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三人分述余承堯、沈耀初、鄭善禧之書畫藝術,位於地下室的遵彭廳內擠滿百餘位聽眾,為單場座談會少見之盛況,亦證「閩台三傑」此題所引起的迴響與關注,以下摘錄整理座談會內容以饗讀者。

石守謙引言:「閩台三傑」的歷史性

在展場最重要的空間──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四個字下面,看到主辦單位的特別安排。中間掛上余承堯先生作品,然後左邊是沈耀初先生的作品、右邊是鄭善禧先生的作品。三位一起,讓我想起他們與史博館的淵源。

三位藝術家最重要的發展是在台灣,都在歷史博物館做過展覽,跟國家畫廊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在史博館展出的是沈耀初,1973年。十年後1983年,鄭善禧舉辦特展,最晚的是余承堯在1988年,那時他已90歲了。不管時間前後,他們都分別在史博館展覽;這次是三位一起在史博館展覽,雖已有兩位不在世了,但看到三人作品,令人非常興奮,也是回顧台灣水墨畫發展歷史的一個好機會。

主辦單位提出「閩台三傑」此概念,提供了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三位在台灣、還有整個水墨畫史。在此前,會想到張大千、溥心畬跟黃君璧「渡海三家」,也是在歷史博物館,開始把他們三位聯合在一起展覽。渡海三家的藝術事業是還未來台前就已開始,並多在中國大陸建立起他們的地位。就此角度來說,他們與台灣的文化環境關係,相對來說不那麼凸顯,「渡海」只是三位共同到台灣的經歷。而閩台三傑雖都是從福建到台灣,也經過了渡海的歷程,但不同的是,三位的藝術事業是在台灣發展起來的,這是閩台三傑非常重要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