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申、何懷碩、李德斌、張天健師大聯展
「申懷斌健」,傅申、何懷碩、李德斌、張天健四人,不同世代,相濡以藝術,相同誠懇。
10月4日至9日,六天限定,120件書畫印,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德群藝廊展出。這是一場時間短暫,卻有著特別意義的展覽,在《典藏》留下一點紀錄,以典藏這在今日藝壇上難以窺見的相遇相知光芒。
傅申和何懷碩,聞名藝壇的重量級鑑賞家、書畫家,著述多本藝術類專書。李德斌,師大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畢業,現為南山中學教員、玄修印社社員,展覽及獲獎數次。張天健,三十而立,2011年甫從師大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畢業,獲磺溪獎,並在各聯展中嶄露頭角。
「是偶然心血來潮,由一個很愉快的念頭所產生的。」何懷碩說起展覽緣起。傅申與何懷碩為多年故交,同住於新店碧潭,且二家住在隔壁樓,來往密切,曾於歷史博物館舉辦過「滄海一粟」收藏展,二人亦在何創時基金會「傳統與實驗」有過多次同展經驗。何懷碩是張天健的指導教授,二人本與李德斌互不認識。去年(2013)三月,何懷碩經傅申認識李德斌,欣賞其書法篆刻之才情,並想到同有才情的天健。經由何懷碩,天健與德斌相識,籌展前見面聚會僅三次,但彼此意氣投契。四人淵源,或可歸於師大,然則實歸因於同在藝術。一日,四人聚會談天中,何懷碩突然主動提起來辦個聯展吧!三人先是一愣,而後對於提攜後進,傅申自是首肯贊成!「受寵若驚」則是德斌與天健的心情。
「他們在今日對青年人很不友善的社會環境裡,要很辛苦工作才能生存。他們幾乎靠犧牲休閒與休息,非常用功,才有這些成績。另一方面,今日美術界上下都熱衷跟美國『當代藝術』接軌,不願繼承傳統,這兩位後生的操守,更難能可貴。要讓這二位後生的努力成績受到更多矚目、嘉許與鼓勵,辦個小小的聯合展覽應該很有意義。」曾於2003年未見先例的寫下《給未來的藝術家》一書的何懷碩,持續實踐著他的誠懇。
四人聯展以書法為主。傅申此展書法涵蓋篆、隸、行草,自1996年至2014年新作,從中可見「傳統與實驗」的思考與探索,於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實驗創作,鎔鑄出時代之風。畫作與印拓為少見的早期之作,畫作有仿溥心畬、燕文貴及寫生作品,表現出學藝痕跡。何懷碩從小寫書法,卻未曾有過書法展,數十年應邀聯展無數,但每次從未超過二件;此次書畫印同展,是為平生首次。部分實驗性書作可見繪畫的技法,但書體結構線質仍奠基於傳統根柢,他強調:「書法不可背離傳統的軌道求獨創」。此展畫作,皆為未曾見過的「私房畫」,一張風景畫都沒有,而為鳥、猴、魚、鍾馗、西方人物等,何懷碩洵為多面手。何懷碩治印極少人知,蓋自高中始,1956至1960年代末期已刻印上百方,惜今只留部分印拓,難得展出。李德斌雖無展出畫作,然其書法與篆刻,刀筆互通,篆、隸、行、草、漢簡、金銘鼎文都下工夫,傳統功力深厚,金石氣勃發,印風則具齊白石之渾樸趣味,部分篆刻線質頗似鑄鐵之剛強氣息。張天健常用的一方印〈痴鳥〉,語出徐志摩《猛虎集序》「詩人也是一種痴鳥……」以「詩」的角度觀看天健的作品,應可有所得。作品重文學性,寄懷「感覺」,如詩,文短卻雋永,耐咀嚼,其畫少題字,甚至僅鈐一印,強調畫面自身的完整性與氛圍;其印無法明顯看出流派,部分融入行、隸、楷書況味,俱由印文深切地出發,以對字句的「感覺」入刀,每方印都獨特。
不可諱言,聯展並非少見,但一般多屬同輩的友好、同門師生,或是大型百人的主題式聯展。此展不單是傅申與何懷碩二人首次合展,更是二人第一次與學生聯展,誠如四人中年紀最小的張天健在此展圖冊中所言,所展固然為勉勵李德斌與他,但「另外,更有傳承與提拔的意味,這不只是專對於德斌大哥與我而已,還連帶使得在某個角落裡,和我們氣味相投,亦各自耕耘的一些同好們,藉由這次展覽、這本小冊,有機會交流與暖心。」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是自我的獨特創造,沉浸於醇美卻也嘗著寂寞苦澀,世代的傳承與提攜,共勉且共進。
10月4日至9日,六天限定,120件書畫印,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德群藝廊展出。這是一場時間短暫,卻有著特別意義的展覽,在《典藏》留下一點紀錄,以典藏這在今日藝壇上難以窺見的相遇相知光芒。
傅申和何懷碩,聞名藝壇的重量級鑑賞家、書畫家,著述多本藝術類專書。李德斌,師大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畢業,現為南山中學教員、玄修印社社員,展覽及獲獎數次。張天健,三十而立,2011年甫從師大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畢業,獲磺溪獎,並在各聯展中嶄露頭角。
「是偶然心血來潮,由一個很愉快的念頭所產生的。」何懷碩說起展覽緣起。傅申與何懷碩為多年故交,同住於新店碧潭,且二家住在隔壁樓,來往密切,曾於歷史博物館舉辦過「滄海一粟」收藏展,二人亦在何創時基金會「傳統與實驗」有過多次同展經驗。何懷碩是張天健的指導教授,二人本與李德斌互不認識。去年(2013)三月,何懷碩經傅申認識李德斌,欣賞其書法篆刻之才情,並想到同有才情的天健。經由何懷碩,天健與德斌相識,籌展前見面聚會僅三次,但彼此意氣投契。四人淵源,或可歸於師大,然則實歸因於同在藝術。一日,四人聚會談天中,何懷碩突然主動提起來辦個聯展吧!三人先是一愣,而後對於提攜後進,傅申自是首肯贊成!「受寵若驚」則是德斌與天健的心情。
「他們在今日對青年人很不友善的社會環境裡,要很辛苦工作才能生存。他們幾乎靠犧牲休閒與休息,非常用功,才有這些成績。另一方面,今日美術界上下都熱衷跟美國『當代藝術』接軌,不願繼承傳統,這兩位後生的操守,更難能可貴。要讓這二位後生的努力成績受到更多矚目、嘉許與鼓勵,辦個小小的聯合展覽應該很有意義。」曾於2003年未見先例的寫下《給未來的藝術家》一書的何懷碩,持續實踐著他的誠懇。
四人聯展以書法為主。傅申此展書法涵蓋篆、隸、行草,自1996年至2014年新作,從中可見「傳統與實驗」的思考與探索,於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實驗創作,鎔鑄出時代之風。畫作與印拓為少見的早期之作,畫作有仿溥心畬、燕文貴及寫生作品,表現出學藝痕跡。何懷碩從小寫書法,卻未曾有過書法展,數十年應邀聯展無數,但每次從未超過二件;此次書畫印同展,是為平生首次。部分實驗性書作可見繪畫的技法,但書體結構線質仍奠基於傳統根柢,他強調:「書法不可背離傳統的軌道求獨創」。此展畫作,皆為未曾見過的「私房畫」,一張風景畫都沒有,而為鳥、猴、魚、鍾馗、西方人物等,何懷碩洵為多面手。何懷碩治印極少人知,蓋自高中始,1956至1960年代末期已刻印上百方,惜今只留部分印拓,難得展出。李德斌雖無展出畫作,然其書法與篆刻,刀筆互通,篆、隸、行、草、漢簡、金銘鼎文都下工夫,傳統功力深厚,金石氣勃發,印風則具齊白石之渾樸趣味,部分篆刻線質頗似鑄鐵之剛強氣息。張天健常用的一方印〈痴鳥〉,語出徐志摩《猛虎集序》「詩人也是一種痴鳥……」以「詩」的角度觀看天健的作品,應可有所得。作品重文學性,寄懷「感覺」,如詩,文短卻雋永,耐咀嚼,其畫少題字,甚至僅鈐一印,強調畫面自身的完整性與氛圍;其印無法明顯看出流派,部分融入行、隸、楷書況味,俱由印文深切地出發,以對字句的「感覺」入刀,每方印都獨特。
不可諱言,聯展並非少見,但一般多屬同輩的友好、同門師生,或是大型百人的主題式聯展。此展不單是傅申與何懷碩二人首次合展,更是二人第一次與學生聯展,誠如四人中年紀最小的張天健在此展圖冊中所言,所展固然為勉勵李德斌與他,但「另外,更有傳承與提拔的意味,這不只是專對於德斌大哥與我而已,還連帶使得在某個角落裡,和我們氣味相投,亦各自耕耘的一些同好們,藉由這次展覽、這本小冊,有機會交流與暖心。」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是自我的獨特創造,沉浸於醇美卻也嘗著寂寞苦澀,世代的傳承與提攜,共勉且共進。
何懷碩,2013年作〈孤鳥〉,52×62公分。(圖片題供/何懷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