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上綱」的鋼鐵藝術與城市新面貌

「無限上綱」的鋼鐵藝術與城市新面貌

大型鋼雕作品於駁二園區現場創作過程。(攝影/賴依欣)

鋼鐵,做為工業材料,奠定了一座城市的產業發展,帶動該地居民的經濟生活,亦推動和連結國際經濟脈動。1970年代,高雄鋼鐵工業在十大建設中積極推動發展,在1980-1990年代間高雄港迅速發展為東亞第二大商港,以及全球第三大貨櫃港,鋼鐵不僅是高雄經濟發展重要的產業與媒材,亦塑造城市的獨特特質。然而近十幾年來,因產業的轉移造成高雄港與鋼鐵產業逐漸沒落,自2002年起,高雄開始舉辦以城市產業特質為主題的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透過思考「鋼鐵」之於高雄的重要性與材質特性,在每兩年一屆的藝術節中,規畫不同主題邀請來自各國家的藝術家共同創作,並針對高雄港與駁二特區的場域特質進行思考與展示。

今年高雄鋼雕藝術節策展人劉俊蘭以「無限上鋼」為題,試圖呈現鋼鐵雕塑的內涵、量體與材質展現的無限可能,延續上一屆以廢鋼為主要媒材,六位來自歐亞的重量級藝術家在苗栗東和鋼鐵進行選材後,齊聚駁二場域現場創作。其中義大利藝術家柯德羅(Riccardo Cordero) 作品《天上大誌》透過空間環環相繞的手法,傳達一種永無止息的概念,斷裂的圓形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將在心裡連為一個完整的圓,靈感來自於天上的星象,觀者在觀看與想像中將其拼湊為一個完整的圖形;台灣藝術家梁任宏延續過去的風動作品, 《What is 花枝》下方的球形底座長出上方輕盈的有機體,在風和環境的互動中靈活地轉動;劉柏村的《漫步雲端》則邀請民眾走進鋼鐵的森林步道,將堅硬的鋼板轉化為自然森林和雲朵圓軟的外形,三組創作皆希望能透過與觀者的互動,開啟對於作品和場域不同的想像。

俄羅斯的地景藝術家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將鐵鏈與鏈頭轉換為一紀念碑似的巨型作品《轆轤》,不僅做為當地產業的表現,亦為世界港口的象徵;中國藝術家尚曉風運用曾作為大型工程中的廢棄H型鋼和厚鋼板,這些厚重的鋼板支撐過巨大重力,在回收的過程中又被巨大力量所扭曲,創作出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的《海之夢》,作品下方像似海螺,而上半部則是雲朵,在即興發展中隨材質與空間變化,展現出鋼鐵特有的能量;日本藝術家前田哲明(Noriaki Maeda),創作了一組像似樹叢的文明廢墟的《Untitled 2015 − Kaoshiung》,將海洋與日本311海嘯連結思考人類、自然與災害,堅韌地在貧瘠的土地上為了人的心靈而堅毅生長。

有別於前幾屆的高雄鋼雕藝術節作品設置於駁二藝術特區的園區中,此次的展出將連接高雄近年來所啟動的「亞洲新灣區」計畫,是高雄產業轉型的重大建設,其中包含許多沿著港灣發展和設置的大型展館和建設開發,這次所完成的鋼雕作品將於水岸沿線聳立,在高雄過去的重要產業與未來前景中,共同打造高雄特殊的水岸鋼雕地景面貌。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