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的下一個十年狂想
未來難以預測,但永遠值得想像。1996年,史丹佛大學學生賴瑞.佩吉(Larry Page)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他發現了一種可以將網路訊息有效組織起來的方式。依據這個夢,佩吉與同學賽吉.布林(Sergey Brin)作出了Google的前身搜尋引擎BackRub。1997年,他們把「Google.com」這個網站推上線。後來的故事成為你我的日常生活,一直到今天,Google可能都還是絕大部分的人連上網路時的首頁。
「我盼望了兩年半,今天,蘋果公司終於要開始自己製造手機。」2007年1月9日,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站上舞台,手裡拿著那台改寫科技史的iPhone。那年,賈伯斯把「蘋果電腦」裡的「電腦」一詞劃掉,並在科技圈一片崇尚開放平台的論調中,推出半封閉式的App Store,不僅正式開啟行動時代、也迎來了蘋果的黃金十年。
這些改變科技產業的重要時刻,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而每過一個十年,科技世界往往以一種奇妙的規律,更新每一個世代的領導者,從過去PC時代的IBM、Wintel聯盟,再到主導行動時代的Google、蘋果,隨之竄起的還有與社群距離更近的亞馬遜、Facebook等企業。
「以微軟來說,微軟十年前、五年前的競爭對手都不一樣。十年前,大家可能會說是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或是IBM;今天做雲端,可能是Google、亞馬遜或是在中國的阿里雲。十年後,鐵定也會換一批!」在微軟待了逾20年,一路感受產業更替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這麼認為,「這產業競爭太激烈了!要reinvent(重塑)自己是很重要的。」
隨著時序來到2017年,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變得更加遼闊,也意味著科技產業的競爭又更激烈了。產業不斷湧現許多新的關鍵字:雲端、大數據、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虛擬、擴增、混合實境(Virtual/Augmented/Mix Reality),無人載具……。未來十年,科技巨頭們得競逐的地盤更多了,若不想等著被顛覆,就得再一次重塑自己、面向未來。
全球掀起人工智慧熱
望向未來十年,人工智慧絕對是重塑科技產業版圖的關鍵。高盛(Goldman Sachs)在去年1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就點出,「AI-as-a-service」的發展,有可能開闢一塊新的市場。而在接下來幾年,一個公司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將成為體現公司競爭力的一個屬性。毫無疑問的,科技巨頭們的布局也無一缺漏。
Google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慧AlphaGo,在2016年3月與南韓棋手李世乭的驚天一役,對於科技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大轉捩點:它讓巨頭們加快AI布局的腳步,也提升AI的戰略高度,將其視為推動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引擎。
「AI將是蘋果未來的核心技術。」蘋果執行長庫克(Tie Cook)這麼定義。蘋果在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就在今年落腳日本,庫克還透露,這個AI研發中心將「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覆蓋「所有產品」領域;而在今年Google Next雲端平台使用者大會上,Google雲端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則拋出一項新應用「雲端影音智慧應用程式介面」(Cloud Video Intelligence API)。她展示著,Google的軟體,已經可以在影音資料庫中,直接辨識出特定圖像,這同時也是Google在視覺辨識技術和機器深度學習等AI技術的大躍進。
當Google在技術上走得前沿,但在市場應用最讓人「有感」的,竟是零售起家的亞馬遜,亞馬遜以智慧助理Amazon Echo接軌家庭、企業,至今已在平台上打造超過1萬個服務應用,儼然已在下一個世代提前卡位。另外,在社群龍頭Facebook的十年藍圖中,AI當然也是重要一環,Facebook打造智慧個人助理「M」,計畫導入到通訊平台Messenger中,開展更多商務應用的可能。
強勁崛起的中國力量
而在全球AI競賽當中,另一端的中國同樣不缺席,且湧現的動能可能更強。目前在AI發展上,中國仍占有很大的優勢:第一,中國的用戶量大,產生的數據多;第二,應用場景多,這讓許多前沿技術,有落地實現的可能。「美國擅長創造新的技術和理念,而中國擅於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開發出好的產品。」曾協助打造Google大腦、百度大腦的國際機器學習專家吳恩達這麼評論。
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對於技術的投資與渴望,更在這一刻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最終可能還是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今年耗費許多精力在與外界溝通「小程序」未來的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點出了現下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共同的「技術焦慮症」。
唯有願意在技術上鑽研,才有可能讓自己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在這場技術軍備競賽中,誰都不能缺席。電商巨人阿里巴巴,拋出「NASA」計畫,調整組織架構,瞄準IoT、AI、機器學習等面向未來的新技術;騰訊低調成立AI實驗室;面臨背水一戰的百度,更多次將自己稱為「人工智慧公司」,內部投注大筆資金在AI領域,研發陣線從北京拉到矽谷。
「如果你要說,人工智慧會是中國趕上美國的關鍵。這一點我大概是相信的。」遊走在矽谷、北京、台灣三地的國際創投、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朱永光觀察,除了中國的應用情境多,人才的流動也是一點,中國在AI市場的發展潛能,就吸引了原先在美國接受教育、在矽谷公司任職的海歸派回到中國,投身本地大企業或是加入創業行列。
未來十年,台灣別落在想像之外
當科技巨頭們迎來下一個十年的狂想,台灣自然也不能落在這樣的想像之外。
「未來AI會是所有產業的『靈魂』。」沛星互動科技(Appier)首席資料科學家、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林軒田認為,AI的市場應用極廣,未來絕對不會只有中美兩國的機會。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則是這麼看,「未來誰會是贏家?我覺得他要有創新獨到的眼光,能夠知道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由AI來解決、什麼不行。」
過去,台灣對硬體產業的依賴、在網路浪潮中的迷失,不見得就代表台灣一定會在未來十年的科技產業中掉隊。畢竟AI所需要的硬體技術正是台灣過去科技產業的積累,有沒有機會?就看你找不找得到發揮的空間。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去年10月接受《數位時代》訪問時也曾表示,「人工智慧是台灣軟硬整合最好的機會,尤其整合各種成熟應用人工智慧的創新技術,結合IC設計與半導體設計優勢,全世界沒幾個國家的產業環境,有能力很快把『AI技術整合IC化』。」
另外,例如台灣半導體廠輝達(NVIDIA)也已在AI領域漸漸嶄露頭角,從最初的電子遊戲GPU生產商,轉型成機器學習應用晶片廠商。而目前在GPU市場市占率達四分之三的輝達,對於需要利用GPU來加速運算的深度學習技術來說,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高盛報告也指出,雖然目前人工智慧的大部分價值,絕大部分都將掌握在具有資源、數據和投資的大公司手上,但新公司的創立能促進實質的創新與價值,「我們也不能忽視人工智慧領域的Google或Facebook的出現。」而回歸過往科技的發展歷史,誰不是以小蝦米之姿,顛覆舊有的大鯨魚?或是自己創造一個根本還不存在的市場?在新的時代秩序下,也會產生新的角色定位。或許回到台灣,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定義問題、願意想像未來的人。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未知的,只不過暫時被隱藏了起來!」出自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的一句台詞,在宇宙探險的過程中,這群太空人遭遇反派威脅,除了要利用智慧,以小博大之外,更要學著如何不在浩瀚的宇宙中迷失自己。這同樣也適用於想像未來的科技十年,而或許人們對於未知的探索,本身其實就是最有趣的一件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140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5期
http://www.bnext.com.tw/
「我盼望了兩年半,今天,蘋果公司終於要開始自己製造手機。」2007年1月9日,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站上舞台,手裡拿著那台改寫科技史的iPhone。那年,賈伯斯把「蘋果電腦」裡的「電腦」一詞劃掉,並在科技圈一片崇尚開放平台的論調中,推出半封閉式的App Store,不僅正式開啟行動時代、也迎來了蘋果的黃金十年。
這些改變科技產業的重要時刻,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而每過一個十年,科技世界往往以一種奇妙的規律,更新每一個世代的領導者,從過去PC時代的IBM、Wintel聯盟,再到主導行動時代的Google、蘋果,隨之竄起的還有與社群距離更近的亞馬遜、Facebook等企業。
「以微軟來說,微軟十年前、五年前的競爭對手都不一樣。十年前,大家可能會說是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或是IBM;今天做雲端,可能是Google、亞馬遜或是在中國的阿里雲。十年後,鐵定也會換一批!」在微軟待了逾20年,一路感受產業更替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這麼認為,「這產業競爭太激烈了!要reinvent(重塑)自己是很重要的。」
隨著時序來到2017年,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變得更加遼闊,也意味著科技產業的競爭又更激烈了。產業不斷湧現許多新的關鍵字:雲端、大數據、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虛擬、擴增、混合實境(Virtual/Augmented/Mix Reality),無人載具……。未來十年,科技巨頭們得競逐的地盤更多了,若不想等著被顛覆,就得再一次重塑自己、面向未來。
全球掀起人工智慧熱
望向未來十年,人工智慧絕對是重塑科技產業版圖的關鍵。高盛(Goldman Sachs)在去年1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就點出,「AI-as-a-service」的發展,有可能開闢一塊新的市場。而在接下來幾年,一個公司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將成為體現公司競爭力的一個屬性。毫無疑問的,科技巨頭們的布局也無一缺漏。
Google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慧AlphaGo,在2016年3月與南韓棋手李世乭的驚天一役,對於科技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大轉捩點:它讓巨頭們加快AI布局的腳步,也提升AI的戰略高度,將其視為推動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引擎。
「AI將是蘋果未來的核心技術。」蘋果執行長庫克(Tie Cook)這麼定義。蘋果在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就在今年落腳日本,庫克還透露,這個AI研發中心將「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覆蓋「所有產品」領域;而在今年Google Next雲端平台使用者大會上,Google雲端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則拋出一項新應用「雲端影音智慧應用程式介面」(Cloud Video Intelligence API)。她展示著,Google的軟體,已經可以在影音資料庫中,直接辨識出特定圖像,這同時也是Google在視覺辨識技術和機器深度學習等AI技術的大躍進。
當Google在技術上走得前沿,但在市場應用最讓人「有感」的,竟是零售起家的亞馬遜,亞馬遜以智慧助理Amazon Echo接軌家庭、企業,至今已在平台上打造超過1萬個服務應用,儼然已在下一個世代提前卡位。另外,在社群龍頭Facebook的十年藍圖中,AI當然也是重要一環,Facebook打造智慧個人助理「M」,計畫導入到通訊平台Messenger中,開展更多商務應用的可能。
強勁崛起的中國力量
而在全球AI競賽當中,另一端的中國同樣不缺席,且湧現的動能可能更強。目前在AI發展上,中國仍占有很大的優勢:第一,中國的用戶量大,產生的數據多;第二,應用場景多,這讓許多前沿技術,有落地實現的可能。「美國擅長創造新的技術和理念,而中國擅於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開發出好的產品。」曾協助打造Google大腦、百度大腦的國際機器學習專家吳恩達這麼評論。
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對於技術的投資與渴望,更在這一刻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最終可能還是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今年耗費許多精力在與外界溝通「小程序」未來的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點出了現下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共同的「技術焦慮症」。
唯有願意在技術上鑽研,才有可能讓自己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在這場技術軍備競賽中,誰都不能缺席。電商巨人阿里巴巴,拋出「NASA」計畫,調整組織架構,瞄準IoT、AI、機器學習等面向未來的新技術;騰訊低調成立AI實驗室;面臨背水一戰的百度,更多次將自己稱為「人工智慧公司」,內部投注大筆資金在AI領域,研發陣線從北京拉到矽谷。
「如果你要說,人工智慧會是中國趕上美國的關鍵。這一點我大概是相信的。」遊走在矽谷、北京、台灣三地的國際創投、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朱永光觀察,除了中國的應用情境多,人才的流動也是一點,中國在AI市場的發展潛能,就吸引了原先在美國接受教育、在矽谷公司任職的海歸派回到中國,投身本地大企業或是加入創業行列。
未來十年,台灣別落在想像之外
當科技巨頭們迎來下一個十年的狂想,台灣自然也不能落在這樣的想像之外。
「未來AI會是所有產業的『靈魂』。」沛星互動科技(Appier)首席資料科學家、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林軒田認為,AI的市場應用極廣,未來絕對不會只有中美兩國的機會。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則是這麼看,「未來誰會是贏家?我覺得他要有創新獨到的眼光,能夠知道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由AI來解決、什麼不行。」
過去,台灣對硬體產業的依賴、在網路浪潮中的迷失,不見得就代表台灣一定會在未來十年的科技產業中掉隊。畢竟AI所需要的硬體技術正是台灣過去科技產業的積累,有沒有機會?就看你找不找得到發揮的空間。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去年10月接受《數位時代》訪問時也曾表示,「人工智慧是台灣軟硬整合最好的機會,尤其整合各種成熟應用人工智慧的創新技術,結合IC設計與半導體設計優勢,全世界沒幾個國家的產業環境,有能力很快把『AI技術整合IC化』。」
另外,例如台灣半導體廠輝達(NVIDIA)也已在AI領域漸漸嶄露頭角,從最初的電子遊戲GPU生產商,轉型成機器學習應用晶片廠商。而目前在GPU市場市占率達四分之三的輝達,對於需要利用GPU來加速運算的深度學習技術來說,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高盛報告也指出,雖然目前人工智慧的大部分價值,絕大部分都將掌握在具有資源、數據和投資的大公司手上,但新公司的創立能促進實質的創新與價值,「我們也不能忽視人工智慧領域的Google或Facebook的出現。」而回歸過往科技的發展歷史,誰不是以小蝦米之姿,顛覆舊有的大鯨魚?或是自己創造一個根本還不存在的市場?在新的時代秩序下,也會產生新的角色定位。或許回到台灣,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定義問題、願意想像未來的人。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未知的,只不過暫時被隱藏了起來!」出自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的一句台詞,在宇宙探險的過程中,這群太空人遭遇反派威脅,除了要利用智慧,以小博大之外,更要學著如何不在浩瀚的宇宙中迷失自己。這同樣也適用於想像未來的科技十年,而或許人們對於未知的探索,本身其實就是最有趣的一件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140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5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