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大腦的青春變革,引領年輕獨角獸滴滴出行
走進北京中關村數字山谷,滴滴出行去年10月剛啟用的第四座辦公大樓,鮮花、彩帶等布置都還未卸下,迎面而來的是嶄新的氣息,但一進入大廳,相機就得收起。之所以嚴格控管攝影器材,是因為滴滴研究院有七成以上的員工都搬到了這棟新大樓,而「數據」正是滴滴面向未來的秘密武器。
作為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估值超過350億美元的滴滴出行,僅花了短短五年就稱霸中國出行市場,甚至出乎意料的撂倒強敵Uber。崛起的背後,除了商業上運籌帷幄的本事之外,在數據上的投資同樣功不可沒。在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眼中,滴滴出行已是一家數據公司、技術公司。「大數據驅動滴滴在大大小小不同層面進行產品決策,讓滴滴對市場了解不斷深入。滴滴已越過技術決勝點。」
2015年,滴滴出行成立擁有近千名數據科學家的滴滴研究院,結合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建立「滴滴交通大腦」,讓中國源源不絕的數據,把滴滴出行推上市場龍頭位置。「全世界可能也沒有這樣的條件了。」滴滴研究院副院長葉杰平在接受《數位時代》採訪時說道,中國的交通路況比任何地方都複雜,滴滴出行每天在中國400座城市完成超過2千萬筆的訂單,進行超過90億次的定位路徑規畫,產生的數據量更超過70TB,是全球其他市場總和的三倍之多,龐大的數據既是挑戰也是優勢,成為滴滴出行發展人工智慧的一大利器,「圖像、文本這些東西大家都有,但交通這個東西沒有數據,很難往前走。」
耗時一年半,滴滴研究院的數據工程,開始透過機器學習做供需預測、訂單分配、路徑規劃等服務,「滴滴要解決的問題很複雜,從打開App的那一刻起就是複雜的算法。」葉杰平解釋,就像AlphaGo下棋要考慮到下一步,滴滴每兩秒鐘就有一筆新的訂單產生,需要重新進行一次全局判斷。每次運算都是不同的結果,這不像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十分鐘後再搜尋一次還是同樣的結果。
用滴滴大腦解決「出行」問題
滴滴大腦,第一個解決的是供需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城市不是沒有車,而是沒有讓對的車在對的時間來到對的人面前。目前,滴滴大腦對15分鐘後供需預測的準確度已經達到85%,可以預測到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會壅塞,再透過司機的調度來滿足未來需求,有效降低各區域的供需不平衡。滴滴也用數據解決許多乘客與司機糾紛,例如,去年導入的「判責」功能,就是用數據及路徑分析來解決乘客與司機發生糾紛時的責任歸屬,今年則是希望透過數據預測未來,例如計算出哪些路況的事故率高、或針對司機的駕駛行為給予提醒等,增加出行安全。
如果把時間拉遠一點來看,就會發現滴滴數據大腦的影響力,將不只是提升出行效率,它甚至可以改變人們的習慣。例如,滴滴出行搶先Uber推出的原生服務順風車,讓同個目的地的人可以一起搭車回家,在今年春節期間就締造了新紀錄,一個月的時間內共有840萬人次選擇搭乘順風車返鄉,「幾百輛火車的運輸需求轉而由滴滴代替,這就是數據驅動經濟的轉型。」葉杰平表示,這樣的技術也已經輸出到東南亞的合作夥伴Grab的服務中。
葉杰平認為,滴滴出行是一個非常技術導向的公司,每個產品、決策背後都有數據的影子。雖然滴滴大腦可以將算法複製到不同城市,但能不能抓到市場痛點才是服務的核心所在。因此,滴滴研究院的科學家會定期與各個業務線溝通,每個月甚至還規定科學家去開車、主動發現問題。身為滴滴研究院的數據科學家,不僅要懂數據、也得時時與市場為伍。「每天都特別興奮。」他說。
而在站穩腳步後,滴滴出行的野心也將跨出「出行」領域。葉杰平說,滴滴出行今年的重點項目就包括智慧城市,透過與地方城市透過共享數據,一起解決交通基礎設施問題,目前正在成都、深圳、貴陽、南京等多個城市落地。例如,結合交通局與滴滴出行所蒐集來的數據,應用在道路的指標牌上,適時顯示前方道路的路況,透過滴滴大腦ETA(預估到達時間)系統預測需要的時間;甚至還可以評估區域的車流量,讓紅綠燈的控制更有效率。
「出海」布局自駕車
滴滴出行董事長程維曾形容,滴滴出行創立的前四年,走過的路就像是「橋段豐富的韓劇」。的確,從一開始的補貼大戰,中途歷經與Uber的捉對廝殺、網約車法規的善變,再到一統中國市場,無處不是曲折離奇的劇情。現在,戲的下半場,或許是另一個名為「無人車」篇章的開端。
「十年後人們買一輛車,就像今天買一匹馬一樣奇怪。」2016年3月,程維在一場演講中,談到對共享經濟的未來想像。他認為,無人駕駛的到來會讓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60%,未來人們將會大大降低買車需求。在程維的這番話後,市場中有關滴滴出行要做無人車的消息從沒斷過,而這樣的想像,在一年後的今天,終於見到開端。
滴滴出行就在今年3月順利「出海」,在美國矽谷成立了滴滴美國研究院,鎖定大數據安全和智能駕駛兩大領域研究,除了與北京滴滴研究院並行,當研發雙駕馬車之外,也大動作延攬Uber、Google等企業的自駕車專家進入滴滴美國研究院,另外,並與美國新創公司Udacity合作,推出自駕車技術競賽、挖掘潛在技術人才等,種種布局,看得出滴滴出行要搶攻自駕車領域的決心。
滴滴出行的未來會走向何方?某種程度上更是預示了車輛共享經濟的未來。過去,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源源不絕的數據,賦予滴滴出行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得以在2016年開疆闢土。現在,這隻年輕的獨角獸,則是正踩在絕佳的位置上思考著未來。「2017年是滴滴的變革之年。」程維如此宣告,「我們相信,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還將很大程度變革交通,滴滴還在歷史性大發展的早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140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5期
http://www.bnext.com.tw/
作為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估值超過350億美元的滴滴出行,僅花了短短五年就稱霸中國出行市場,甚至出乎意料的撂倒強敵Uber。崛起的背後,除了商業上運籌帷幄的本事之外,在數據上的投資同樣功不可沒。在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眼中,滴滴出行已是一家數據公司、技術公司。「大數據驅動滴滴在大大小小不同層面進行產品決策,讓滴滴對市場了解不斷深入。滴滴已越過技術決勝點。」
2015年,滴滴出行成立擁有近千名數據科學家的滴滴研究院,結合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建立「滴滴交通大腦」,讓中國源源不絕的數據,把滴滴出行推上市場龍頭位置。「全世界可能也沒有這樣的條件了。」滴滴研究院副院長葉杰平在接受《數位時代》採訪時說道,中國的交通路況比任何地方都複雜,滴滴出行每天在中國400座城市完成超過2千萬筆的訂單,進行超過90億次的定位路徑規畫,產生的數據量更超過70TB,是全球其他市場總和的三倍之多,龐大的數據既是挑戰也是優勢,成為滴滴出行發展人工智慧的一大利器,「圖像、文本這些東西大家都有,但交通這個東西沒有數據,很難往前走。」
耗時一年半,滴滴研究院的數據工程,開始透過機器學習做供需預測、訂單分配、路徑規劃等服務,「滴滴要解決的問題很複雜,從打開App的那一刻起就是複雜的算法。」葉杰平解釋,就像AlphaGo下棋要考慮到下一步,滴滴每兩秒鐘就有一筆新的訂單產生,需要重新進行一次全局判斷。每次運算都是不同的結果,這不像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十分鐘後再搜尋一次還是同樣的結果。
用滴滴大腦解決「出行」問題
滴滴大腦,第一個解決的是供需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城市不是沒有車,而是沒有讓對的車在對的時間來到對的人面前。目前,滴滴大腦對15分鐘後供需預測的準確度已經達到85%,可以預測到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會壅塞,再透過司機的調度來滿足未來需求,有效降低各區域的供需不平衡。滴滴也用數據解決許多乘客與司機糾紛,例如,去年導入的「判責」功能,就是用數據及路徑分析來解決乘客與司機發生糾紛時的責任歸屬,今年則是希望透過數據預測未來,例如計算出哪些路況的事故率高、或針對司機的駕駛行為給予提醒等,增加出行安全。
如果把時間拉遠一點來看,就會發現滴滴數據大腦的影響力,將不只是提升出行效率,它甚至可以改變人們的習慣。例如,滴滴出行搶先Uber推出的原生服務順風車,讓同個目的地的人可以一起搭車回家,在今年春節期間就締造了新紀錄,一個月的時間內共有840萬人次選擇搭乘順風車返鄉,「幾百輛火車的運輸需求轉而由滴滴代替,這就是數據驅動經濟的轉型。」葉杰平表示,這樣的技術也已經輸出到東南亞的合作夥伴Grab的服務中。
葉杰平認為,滴滴出行是一個非常技術導向的公司,每個產品、決策背後都有數據的影子。雖然滴滴大腦可以將算法複製到不同城市,但能不能抓到市場痛點才是服務的核心所在。因此,滴滴研究院的科學家會定期與各個業務線溝通,每個月甚至還規定科學家去開車、主動發現問題。身為滴滴研究院的數據科學家,不僅要懂數據、也得時時與市場為伍。「每天都特別興奮。」他說。
而在站穩腳步後,滴滴出行的野心也將跨出「出行」領域。葉杰平說,滴滴出行今年的重點項目就包括智慧城市,透過與地方城市透過共享數據,一起解決交通基礎設施問題,目前正在成都、深圳、貴陽、南京等多個城市落地。例如,結合交通局與滴滴出行所蒐集來的數據,應用在道路的指標牌上,適時顯示前方道路的路況,透過滴滴大腦ETA(預估到達時間)系統預測需要的時間;甚至還可以評估區域的車流量,讓紅綠燈的控制更有效率。
「出海」布局自駕車
滴滴出行董事長程維曾形容,滴滴出行創立的前四年,走過的路就像是「橋段豐富的韓劇」。的確,從一開始的補貼大戰,中途歷經與Uber的捉對廝殺、網約車法規的善變,再到一統中國市場,無處不是曲折離奇的劇情。現在,戲的下半場,或許是另一個名為「無人車」篇章的開端。
「十年後人們買一輛車,就像今天買一匹馬一樣奇怪。」2016年3月,程維在一場演講中,談到對共享經濟的未來想像。他認為,無人駕駛的到來會讓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60%,未來人們將會大大降低買車需求。在程維的這番話後,市場中有關滴滴出行要做無人車的消息從沒斷過,而這樣的想像,在一年後的今天,終於見到開端。
滴滴出行就在今年3月順利「出海」,在美國矽谷成立了滴滴美國研究院,鎖定大數據安全和智能駕駛兩大領域研究,除了與北京滴滴研究院並行,當研發雙駕馬車之外,也大動作延攬Uber、Google等企業的自駕車專家進入滴滴美國研究院,另外,並與美國新創公司Udacity合作,推出自駕車技術競賽、挖掘潛在技術人才等,種種布局,看得出滴滴出行要搶攻自駕車領域的決心。
滴滴出行的未來會走向何方?某種程度上更是預示了車輛共享經濟的未來。過去,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源源不絕的數據,賦予滴滴出行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其得以在2016年開疆闢土。現在,這隻年輕的獨角獸,則是正踩在絕佳的位置上思考著未來。「2017年是滴滴的變革之年。」程維如此宣告,「我們相信,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還將很大程度變革交通,滴滴還在歷史性大發展的早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5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7140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5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