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洛指出,無論這個人的身分是主管、員工、銷售員還是消費者,都可以透過心理學知識來解讀想法和行為,「當我們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掌握人性通則,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提到管理,許多人可能會想起作業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策略管理等等知識,幾乎沒人會想到心理學,但是陸洛舉例,初階主管分配任務需要了解「人」;中階主管管事又管錢,必須懂「人」;高階主管必須決定哪些人適合在第一線服務,哪些人適合打理財務,還是必須洞察「人」。可以說,掌握人性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最大的挑戰。
許多人對心理學的初步印象可能是,抓老鼠做實驗、治療心理疾病甚至算命,但是心理學研究最根本的3個關鍵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你為什麼這樣做?」「你到底怎麼想?」心理學家再根據大量研究累積的知識,來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在研究華人社會組織行為的過程中,陸洛發現,台灣有許多白手起家的領導者,管理員工的時候多半仰賴過去經驗,認為只要「閱人無數」,自然而然就能懂人。直到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員工愈來愈多,甚至做起跨國生意,才驚覺個人經驗有限,無法處理很多問題。「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按照經驗法則,也許能管理100人,但是如果要管理1萬人、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就必須透過科學的力量。」
陸洛指出,心理學知識可以教導管理者「讀人、用人、帶人」,是管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可以培養關懷人的素養、對人的尊重,還能夠為管理科學的硬道理注入軟技巧,讓管理者不必再從零碎、主觀的觀察與認知中,拼湊不見得正確的領導方式。
尊重差異與尊嚴,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許多組織都會按照員工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訓練、升遷的機會,這就是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所設計的制度,主張當人們滿足了生理、安全等等需求之後,就會開始追求自我實現。
而尊重不同的人格特質,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假設。陸洛表示,管理者最重要的3項任務「管人、管事、管錢」中,最難的就是「管人」,不但無法假手他人,而且人的需求隨時都會改變。
舉例來說,高壓式管理風格對於尊重階層倫理的五、六年級員工來說,或許還能接受;但是,更重視個人權益的七、八、九年級員工,卻未必吃這一套。了解心理學知識的領導者,就會明白「人都有個別差異」,根據員工不同的工作動機與心理需求調整互動方式,做出最有效的領導。
即使到今天,仍然會有主管罵員工「笨、蠢材、豬頭」的狀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如果管理者能夠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嘗試調整領導風格,例如肯定部屬能力,給予高一點的期待,部屬通常能夠做得更好,甚至超越期待。而這也正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參見P.96)所揭示的管理思維,「給鼓勵、給肯定、給方向、給意義,員工的潛能才會激發出來。」
「心理學是一門熱情的科學,因為它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因此,陸洛認為,具備心理學知識的員工,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動機,在職場獲得滿足與成長;懂心理學的管理者,則可以有效地激勵員工發揮所長。
回首20世紀初的管理思潮,「人」還被當成生產設備之一,經營者一味追求效率極大化,無視工作者的個別感受。直到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The Hawthorne Studies,參見P.94)發現,如果員工自覺受到重視,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促使企業開始關注人性需求。
陸洛認為,心理學研究可以反省、回應「人」的主體性,了解心理學知識和觀念,對於個人成長、人際合作和組織經營,都是很實用的參考依據。
陸洛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心理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專任教授、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研究興趣包括組織行為、跨文化管理、職家平衡、員工幸福感等。
「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可以教導管理者讀人、用人、帶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11月號《經理人月刊》「24個經典心理學實驗」,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第120期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
加入《經理人月刊》粉絲團,天天分享交流管理新知!https://www.facebook.com/managertoday
掌握人性通則,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提到管理,許多人可能會想起作業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策略管理等等知識,幾乎沒人會想到心理學,但是陸洛舉例,初階主管分配任務需要了解「人」;中階主管管事又管錢,必須懂「人」;高階主管必須決定哪些人適合在第一線服務,哪些人適合打理財務,還是必須洞察「人」。可以說,掌握人性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最大的挑戰。
許多人對心理學的初步印象可能是,抓老鼠做實驗、治療心理疾病甚至算命,但是心理學研究最根本的3個關鍵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你為什麼這樣做?」「你到底怎麼想?」心理學家再根據大量研究累積的知識,來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在研究華人社會組織行為的過程中,陸洛發現,台灣有許多白手起家的領導者,管理員工的時候多半仰賴過去經驗,認為只要「閱人無數」,自然而然就能懂人。直到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員工愈來愈多,甚至做起跨國生意,才驚覺個人經驗有限,無法處理很多問題。「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按照經驗法則,也許能管理100人,但是如果要管理1萬人、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就必須透過科學的力量。」
陸洛指出,心理學知識可以教導管理者「讀人、用人、帶人」,是管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可以培養關懷人的素養、對人的尊重,還能夠為管理科學的硬道理注入軟技巧,讓管理者不必再從零碎、主觀的觀察與認知中,拼湊不見得正確的領導方式。
尊重差異與尊嚴,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許多組織都會按照員工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訓練、升遷的機會,這就是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所設計的制度,主張當人們滿足了生理、安全等等需求之後,就會開始追求自我實現。
而尊重不同的人格特質,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假設。陸洛表示,管理者最重要的3項任務「管人、管事、管錢」中,最難的就是「管人」,不但無法假手他人,而且人的需求隨時都會改變。
舉例來說,高壓式管理風格對於尊重階層倫理的五、六年級員工來說,或許還能接受;但是,更重視個人權益的七、八、九年級員工,卻未必吃這一套。了解心理學知識的領導者,就會明白「人都有個別差異」,根據員工不同的工作動機與心理需求調整互動方式,做出最有效的領導。
即使到今天,仍然會有主管罵員工「笨、蠢材、豬頭」的狀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如果管理者能夠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嘗試調整領導風格,例如肯定部屬能力,給予高一點的期待,部屬通常能夠做得更好,甚至超越期待。而這也正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參見P.96)所揭示的管理思維,「給鼓勵、給肯定、給方向、給意義,員工的潛能才會激發出來。」
「心理學是一門熱情的科學,因為它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因此,陸洛認為,具備心理學知識的員工,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動機,在職場獲得滿足與成長;懂心理學的管理者,則可以有效地激勵員工發揮所長。
回首20世紀初的管理思潮,「人」還被當成生產設備之一,經營者一味追求效率極大化,無視工作者的個別感受。直到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The Hawthorne Studies,參見P.94)發現,如果員工自覺受到重視,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促使企業開始關注人性需求。
陸洛認為,心理學研究可以反省、回應「人」的主體性,了解心理學知識和觀念,對於個人成長、人際合作和組織經營,都是很實用的參考依據。
陸洛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心理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專任教授、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研究興趣包括組織行為、跨文化管理、職家平衡、員工幸福感等。
「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可以教導管理者讀人、用人、帶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11月號《經理人月刊》「24個經典心理學實驗」,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第120期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
加入《經理人月刊》粉絲團,天天分享交流管理新知!https://www.facebook.com/manage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