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春天的蔬菜,綠蘆筍

因為做法簡單,蘆筍本身的品質就成了好壞的關鍵。法國的高級餐廳裡幾乎非普羅旺斯的綠蘆筍不用,莖體圓粗肥大,纖維柔細,汁飽味甜,確是上品。法式料理幾個經典做法裡最常見的是搭配酸甜的荷蘭醬。

儘管已經是一年四季都會在歐洲的市場上餐桌上看見嚐到,蘆筍在歐洲仍然是象徵春天的蔬菜,總是在春季前後上市,季節從三月初到六月。在歐洲,過了就別喫了,都是從南美祕魯或是智利來的,遠道而來,味道、鮮度都不行。



蘆筍品種不少,但是大致可分白綠兩種。簡單地說,綠蘆筍是冒出地面受到光線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葉綠素,因而成為綠蘆筍。白蘆筍是仍深埋土中即被摘採下來,因不見光,通體呈現珍珠白。有些偶爾尖端染上一點青紫色暈或緋紅胭脂,增添氣色,法文亦稱紫蘆筍(asperge violette)。也有改良的品種,整株都是藍紫色的蘆筍品種,很像某種異形植物,但是非常罕見。

蘆筍遍植歐洲,最早見於西元三千年前埃及人的壁畫上,用來獻給諸神,西元時期羅馬人也愛,中古世紀一度被人遺忘,十七世紀重回餐桌為歐洲人寵愛,講究生活情調、喜愛美食女人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是其中重度上癮者。蘆筍也一直被視為具有催情作用的蔬菜。

可能有人並不知道台灣在七○年代曾經是全球產量的冠軍,不過當時多半外銷,產量過剩,還製成甜的罐頭果汁,我小時候就喝過不少。現在說給法國朋友們聽,總是換來一張驚愕、嘲笑的鬼臉,然後逼問:「啊?那甚麼味道?好喝嗎?」看他們那張等著再嘲笑的臉,我一點都不想告訴他們了。

白綠蘆筍雖說是同一植物,味道卻是兩樣,煮法也兩樣。先聊聊綠蘆筍。



簡單做法,首重品質
身長修頎碧綠,頭尖纖細如筆,在市場上看到,就想到一管一管綠色的毛筆。這一束一束的綠色畫筆,根底部總是有點淺紫色,再過度到蒼白。到了白色部份,綠蘆筍也就木質化,纖維變得苦澀粗糙,不堪食用。

綠蘆筍品質與直徑大小有關,我總是挑拇指粗細的,莖體直挺硬脆,綠色部份越長越好,而且底部切口要仍新鮮不乾縮,表示剛割下不久──雖然許多包裝刻意將底部包住,不易看清。這是欲蓋彌彰,往往有鬼,就是怕客人識破不夠新鮮。

買回家,沖水清洗,削去根部紫白的外皮,切段或整支煮都行。我始終認為綠蘆筍適合橄欖油煎或油炒,在仍保有脆爽口感時起鍋,放至微溫未涼時品嚐最清甜爽口。切段的綠蘆筍和義大利 pene 管麵拌一起,只需一點鹽花和胡椒就很棒,就算放涼了,也仍可口──只是可人的碧綠色澤就黯然無光了。水煮也行,要在加了很多鹽的滾水裡煮,依直徑粗細,火候時間不好抓,煮到八分熟又甜又脆,需要點經驗。



因為做法簡單,蘆筍本身的品質就成了好壞關鍵。法國的高級餐廳裡幾乎非普羅旺斯的綠蘆筍不用,莖體圓粗肥大,纖維柔細,汁飽味甜,確是上品。法式料理幾個經典做法裡最常見的是搭配酸甜的荷蘭醬 sauce hollandaise。荷蘭醬是用蛋、奶油、檸檬汁打出來的,類似美乃滋而略酸,搭配白蘆筍也行,酸味讓蘆筍更顯嬌甜。巴黎老牌一星餐廳 Benoît 的年輕女主廚 Fabienne Eymard 這道菜就做得相當出色,荷蘭醬調得不油不膩,酸味清晰亮麗,普羅旺斯綠蘆筍尤其選得好,根根筆直肥大,也煮得好,口感彈脆,滋味甜美。

綠蘆筍濃湯也很常見:蘆筍煮熟後和雞高湯打成濃湯,湯色粉綠青春,非常討喜。另一種視覺味覺也都討喜的做法是綠蘆筍燉飯。Alain Ducasse 集團位在普羅旺斯的修院旅館 L'Abbaye de le Celle 是一星餐廳,主廚就用義大利帕梅森乾酪煮義大利燉飯,然後放上生熟兩種綠蘆筍,象牙白配上翡翠綠,純潔素淨,雅致極了。

雖然綠蘆筍也可生食,也越來越常在沙拉裡見到,可是我以為那是為了添加爽脆的口感,完全比不得熟的好喫。



另一個經常和蘆筍搭配的高級食材是羊肚菇,這種味道濃郁,口感兼有脆爽與軟綿的菌菇也是從三月開始出現的。巴黎香格里拉飯店裡剛拿到米其林兩星的 L'Abeille 餐廳主廚 Christophe Moret 的拿手招牌作品就是鮃鯪魚搭配普羅旺斯綠蘆筍和羊肚菇,然後用奶油醬汁將這三種昂貴美味同時又當季的材料串聯起來。

這樣的菜怎能不好喫呢?蘆筍清爽,魚肉鮮嫩,菌菇濃郁,滋味輕巧細緻,菌菇與雞高湯奶油調製出來的醬汁綿細稠濃,將三種主食材的味道托住,像是雲朵上開出的花,娉娉裊裊,各有韻致。

更多內容…請掌握《TRAVELER Luxe旅人誌》動態,歡迎加入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ravelerluxe
官方網站:http://www.mook.com.tw/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