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殷允芃:大學重考,從此不怕摔跤
有一天,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與作家龍應台聊天,龍應台擔心地說她身體不舒服,「可能攝護腺出了問題,」殷愣了幾秒回問:「攝護腺不是男生有才有的嗎?」
隔了幾天,朋友們在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住家講到這事,大家取笑龍應台,蔣勳就坦白招認他也沒有高明到哪裡去,因為他父親之前攝護腺開刀,他去探病,盯著父親脖子看,怎麼也看不出有開刀痕跡,蔣勳說,「這個腺,那個腺的,不是都長在脖子上嗎?」眾人哄堂大笑。其實攝護腺緊接男性膀胱下方,大小形狀有如糖炒栗子,如果發生問題會影響膀胱泌尿功能。
殷允芃發現,無論多麼博學多聞的人,都不太認識自己的身體,埋下了創辦《康健雜誌》的引子。
另件令她感慨的事,是那段時間母親的生病與過世,她經常進出醫院探病照顧,發現醫院是非常封閉的體系,醫病關係極不對等,好不容易終於見到醫生,卻在那珍貴的三分鐘裡,不知從何發問請教醫生。她感觸很深,「除非自己有足夠的醫學常識,病家才能自助。」
就像1981年《天下雜誌》創刊,企圖把艱澀難懂的經濟知識普及,1998年,她引領風潮,創辦了華人世界裡第一本健康管理的雜誌《康健》,試圖為人與生命的關聯尋找新起點,想把複雜難解但又與每個人切身有關的健康知識與實踐去普及。走過將近14年,已是台灣非八卦、非財經類雜誌的第一大。隨之影響各類電子媒體與新媒體競相製作健康類節目,更不在話下。
之後又有《Cheers》、《親子天下》雜誌與相關叢書出版。更有了教育基金會,啟動「希望閱讀」計劃,號召企業夥伴,共同認養兩百多所偏遠弱勢小學,長期推動閱讀。
《天下雜誌》成立30年的故事《希望,永遠在路上》,在十一年前20週年時就要出版,但殷允芃覺得不妥。六年前25週年她還是不答應。終於,終於,在今年出版,講了許多祕辛,包括為何與如何誕生了《康健雜誌》,以及經營媒體背後的煎熬(林懷民形容),或堅持(殷允芃語)。
用簡單的信念創業:看到社會有需要,就去做了
我問殷發行人,如何知道創這樣一個新事業不會失敗,眼光看得比別人遠,冒的風險也高?
我用各種方式翻來覆去地問,她的答案卻一直只有一種,「看到社會上有很大的需求,大家太不了解身體與健康,那就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做得好,解決了讀者的問題,就有人看雜誌,就不會賠。」
「其實這是完全符合市場策略理論的,出發點是你真的相信你做的事對別人有幫助。」
管理學者司徒達賢曾經分析天下雜誌群的成功策略就是簡單四個字「無欲則剛」,總是想到社會需求,而非根據一張財務損益表。
「那個單純就是不計較得失,只懂想做就去做,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牽絆,所以變成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我們反而很容易做成,可以說是單純傻勁,也算是一種相信,一種belief,」殷允芃在書中說。
大學重考,從此不再怕摔跤
她也常做人人都說不可行結果卻都成功的事,比如發動天下人遍訪全台灣319個鄉鎮,挖掘美麗的台灣,掀起許多人走完台灣各鄉鎮,蓋完戳記,並且十年來不停止,目前仍在持續報導。
正向思考、不怕挫折、浪漫地追逐理想但又有彈性適時調整、永遠懷抱希望,這樣的個性與收穫,相信是很多人想擁有,或為人父母希望培養兒女們具備的。
這樣的個性是天生,還是可培養的?
她說這個性跟很小就經歷挫折有關。第一個挫折是13歲喪父,瞬間全家失去依靠,母親為扛家計,帶著三個小孩子遷到員林工作,留下老大殷允芃留在台北唸初中,寄宿在阿姨家。除了醫生阿姨與圖書館員的媽媽,給了她很多職業婦女的身教,而且「學會獨立,很多事情要自己解決,還要能與表姊弟們相處,不能任性,要寬容。」
也因媽媽常借書回家,她養成大量閱讀小說與電影的習慣,從中了解人性。
「這一生影響我最大的挫折,則是北一女畢業卻沒考上大學,這是很丟臉的,」她說,媽媽沒說她什麼,半年多後她自己想通了,分析失敗原因是沒有認識自己的個性、興趣與長短,明明自己不喜歡做數理練習題,卻只因功課不錯就跟著別人選考甲組,其實自己喜歡有想像力的課業,讀小說、歷史、地理。重考前夕她轉報乙組,上了成大外文系。
很少人在這麼年輕時就想清楚自己的興趣,她卻在那時分析自己,做了一個選擇,「對我而言,這是人生重要轉折點,從挫敗中更加認識自己,從此以後就比較不怕摔跤了。因為曾經摔過一次跤,還可以站起來,不再怕摔、不再怕做不成什麼事。」
難怪她老是跟有養兒育女的天下同事說:「要教小孩跌倒了趕快爬起來。」或常開示:「樂觀跟積極不一樣,樂觀是相信明天會更好,積極是即使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還是要很努力去做。」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62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370】
延伸閱讀:
人物故事》宥勝:我的人生最大挫折是爆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05
人物故事》歸亞蕾:工作和家庭 二頭發亮的人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06
人物故事》林依晨:不在乎悶棍或掌聲,演誰都可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444
人物故事》吳君如:一個房兩個門,相愛又獨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207
人物故事》任爸:意外,讓Selina的故事更有生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455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隔了幾天,朋友們在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住家講到這事,大家取笑龍應台,蔣勳就坦白招認他也沒有高明到哪裡去,因為他父親之前攝護腺開刀,他去探病,盯著父親脖子看,怎麼也看不出有開刀痕跡,蔣勳說,「這個腺,那個腺的,不是都長在脖子上嗎?」眾人哄堂大笑。其實攝護腺緊接男性膀胱下方,大小形狀有如糖炒栗子,如果發生問題會影響膀胱泌尿功能。
殷允芃發現,無論多麼博學多聞的人,都不太認識自己的身體,埋下了創辦《康健雜誌》的引子。
另件令她感慨的事,是那段時間母親的生病與過世,她經常進出醫院探病照顧,發現醫院是非常封閉的體系,醫病關係極不對等,好不容易終於見到醫生,卻在那珍貴的三分鐘裡,不知從何發問請教醫生。她感觸很深,「除非自己有足夠的醫學常識,病家才能自助。」
就像1981年《天下雜誌》創刊,企圖把艱澀難懂的經濟知識普及,1998年,她引領風潮,創辦了華人世界裡第一本健康管理的雜誌《康健》,試圖為人與生命的關聯尋找新起點,想把複雜難解但又與每個人切身有關的健康知識與實踐去普及。走過將近14年,已是台灣非八卦、非財經類雜誌的第一大。隨之影響各類電子媒體與新媒體競相製作健康類節目,更不在話下。
之後又有《Cheers》、《親子天下》雜誌與相關叢書出版。更有了教育基金會,啟動「希望閱讀」計劃,號召企業夥伴,共同認養兩百多所偏遠弱勢小學,長期推動閱讀。
《天下雜誌》成立30年的故事《希望,永遠在路上》,在十一年前20週年時就要出版,但殷允芃覺得不妥。六年前25週年她還是不答應。終於,終於,在今年出版,講了許多祕辛,包括為何與如何誕生了《康健雜誌》,以及經營媒體背後的煎熬(林懷民形容),或堅持(殷允芃語)。
用簡單的信念創業:看到社會有需要,就去做了
我問殷發行人,如何知道創這樣一個新事業不會失敗,眼光看得比別人遠,冒的風險也高?
我用各種方式翻來覆去地問,她的答案卻一直只有一種,「看到社會上有很大的需求,大家太不了解身體與健康,那就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做得好,解決了讀者的問題,就有人看雜誌,就不會賠。」
「其實這是完全符合市場策略理論的,出發點是你真的相信你做的事對別人有幫助。」
管理學者司徒達賢曾經分析天下雜誌群的成功策略就是簡單四個字「無欲則剛」,總是想到社會需求,而非根據一張財務損益表。
「那個單純就是不計較得失,只懂想做就去做,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牽絆,所以變成別人覺得困難的事情,我們反而很容易做成,可以說是單純傻勁,也算是一種相信,一種belief,」殷允芃在書中說。
大學重考,從此不再怕摔跤
她也常做人人都說不可行結果卻都成功的事,比如發動天下人遍訪全台灣319個鄉鎮,挖掘美麗的台灣,掀起許多人走完台灣各鄉鎮,蓋完戳記,並且十年來不停止,目前仍在持續報導。
正向思考、不怕挫折、浪漫地追逐理想但又有彈性適時調整、永遠懷抱希望,這樣的個性與收穫,相信是很多人想擁有,或為人父母希望培養兒女們具備的。
這樣的個性是天生,還是可培養的?
她說這個性跟很小就經歷挫折有關。第一個挫折是13歲喪父,瞬間全家失去依靠,母親為扛家計,帶著三個小孩子遷到員林工作,留下老大殷允芃留在台北唸初中,寄宿在阿姨家。除了醫生阿姨與圖書館員的媽媽,給了她很多職業婦女的身教,而且「學會獨立,很多事情要自己解決,還要能與表姊弟們相處,不能任性,要寬容。」
也因媽媽常借書回家,她養成大量閱讀小說與電影的習慣,從中了解人性。
「這一生影響我最大的挫折,則是北一女畢業卻沒考上大學,這是很丟臉的,」她說,媽媽沒說她什麼,半年多後她自己想通了,分析失敗原因是沒有認識自己的個性、興趣與長短,明明自己不喜歡做數理練習題,卻只因功課不錯就跟著別人選考甲組,其實自己喜歡有想像力的課業,讀小說、歷史、地理。重考前夕她轉報乙組,上了成大外文系。
很少人在這麼年輕時就想清楚自己的興趣,她卻在那時分析自己,做了一個選擇,「對我而言,這是人生重要轉折點,從挫敗中更加認識自己,從此以後就比較不怕摔跤了。因為曾經摔過一次跤,還可以站起來,不再怕摔、不再怕做不成什麼事。」
難怪她老是跟有養兒育女的天下同事說:「要教小孩跌倒了趕快爬起來。」或常開示:「樂觀跟積極不一樣,樂觀是相信明天會更好,積極是即使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還是要很努力去做。」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62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370】
延伸閱讀:
人物故事》宥勝:我的人生最大挫折是爆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05
人物故事》歸亞蕾:工作和家庭 二頭發亮的人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06
人物故事》林依晨:不在乎悶棍或掌聲,演誰都可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444
人物故事》吳君如:一個房兩個門,相愛又獨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207
人物故事》任爸:意外,讓Selina的故事更有生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455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