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Koolhaas,建築師該做的事
談到氣候災變對建築設計的影響,普立茲克獎得主Rem Koolhaas認為,與其探討大家流行掛在嘴邊的綠建築、永續建築,不如回到設計的基本面──如何生活。對環境負責任的建築設計,不應被當作口號來宣傳,如垂直農場、綠屋頂等議題,對Koolhaas而言都是行銷的手段,當被問到對這些設計手法的看法時,他嚴肅地說:「我不願意去討論這些手法的好與壞,我只願意談何謂負責任的建築。」
由普立茲克獎得主Rem Koolhaas所領導的OMA事務所,向來都以探究Program(機能內容)的時代性做為設計發想。在每一個案子裡,他都重新定義使用方式是否對時代趨勢有適切的回應,這樣的操作模式,不論是與他的成長背景、甚至是在康乃爾學習都市設計時都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2004年《TIME》雜誌獲選為年度最佳建築獎的西雅圖圖書館一案中(The Seattle Public Library),順應紙本藏書量的減少,多數的知識傳遞方式可被數位媒材與即時展演所取代,OMA將傳統藏書所釋放出來的空間轉化為社區的公共活動場所,如此也具體實踐了Koolhaas對於當代都市生活背後的真實原則。隨著台北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ance Art Center)動土典禮,Koolhaas在接受La Vie專訪時提到,摒除商業手法的包裝,負責任的建築才是他關切的部分。
霸道剷除不如彈性包容
近年來氣候異常使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於是也普遍認為建築師對環境該擔負責任;關於這樣的現象,Koolhaas說:「我們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每一個建築,都在面對差異性極大的氣候條件;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建築師本應在處理設計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地解決,而非用流行性的口號,賦予過多冠冕堂皇的行銷宣言。」
隨著都市高度發展,因開發造成環境過度負荷的現象,是世界各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於是可見Koolhaas的建築設計常以複合使用取代多餘的興建。以甫於2月動工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為例,OMA試圖在一塊有限的土地上,採取三個主要劇院的多元複合使用方式,因應不同的表演場地需求,彈性做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面對台北夜市在地文化,與其霸道地剷除,Koolhaas選擇讓它成為空間特色;建築內部允許多元使用方式,即使沒有買票的觀眾同樣可以進入建築,以不同的路徑體驗建築與環境的對話,甚至觀賞表演。Koolhaas認為,台北的城市活力來自於精緻與庶民文化的和諧共處,在街上可見西裝筆挺準備觀賞表演的人士,身旁也許就是穿著短褲拖鞋大啖小吃美食的民眾,是如此自然的並存。對Koolhass而言,誠實面對每一塊土地的在地文化與條件,何嘗又不是對環境負責的態度呢?
當談到未來建築趨勢的發展時,Koolhass認為「Re-Used Building」(再利用建築)將成為主流,這恰好也延續其強調的「尊重基地條件」是建築師對環境負責所該做的事;都市中許多老舊建築,在扮演完某一時代角色後,應思考如何再次被賦予新生命,而不是任其閒置,成為耗盡資源的蚊子館。很多人認為,建築本身對環境就是一種破壞,然而對於Koolhaas而言,身為建築師,在可以控制的一小片土地上,盡量建築成為環境多元條件的複合體,而不是排他物,就是建築師該做的事。
●About Rem Koolhaas
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現為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首席建築師。早年曾擔任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於倫敦建築聯盟(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之後又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都市設計。1975年,與Elia Zenghelis、Zaha Hadid於倫敦創立了OMA,之後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另成立AMO研究室,包含媒體、政治、可再生能源、科技、出版及時尚等領域。於2000年榮獲第二十二屆普立茲克獎、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完整內容請見2012年3月號La Vie雜誌】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http://www.wowlavie.com
◎311後的愛&希望
http://www.wowlavie.com/event_311Japan_201203.php
由普立茲克獎得主Rem Koolhaas所領導的OMA事務所,向來都以探究Program(機能內容)的時代性做為設計發想。在每一個案子裡,他都重新定義使用方式是否對時代趨勢有適切的回應,這樣的操作模式,不論是與他的成長背景、甚至是在康乃爾學習都市設計時都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2004年《TIME》雜誌獲選為年度最佳建築獎的西雅圖圖書館一案中(The Seattle Public Library),順應紙本藏書量的減少,多數的知識傳遞方式可被數位媒材與即時展演所取代,OMA將傳統藏書所釋放出來的空間轉化為社區的公共活動場所,如此也具體實踐了Koolhaas對於當代都市生活背後的真實原則。隨著台北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ance Art Center)動土典禮,Koolhaas在接受La Vie專訪時提到,摒除商業手法的包裝,負責任的建築才是他關切的部分。
台北藝術中心是庫哈斯在台灣的第一個作品。(撰文/La Vie。攝影/賴映伃。)
霸道剷除不如彈性包容
近年來氣候異常使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於是也普遍認為建築師對環境該擔負責任;關於這樣的現象,Koolhaas說:「我們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每一個建築,都在面對差異性極大的氣候條件;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建築師本應在處理設計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地解決,而非用流行性的口號,賦予過多冠冕堂皇的行銷宣言。」
隨著都市高度發展,因開發造成環境過度負荷的現象,是世界各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於是可見Koolhaas的建築設計常以複合使用取代多餘的興建。以甫於2月動工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為例,OMA試圖在一塊有限的土地上,採取三個主要劇院的多元複合使用方式,因應不同的表演場地需求,彈性做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面對台北夜市在地文化,與其霸道地剷除,Koolhaas選擇讓它成為空間特色;建築內部允許多元使用方式,即使沒有買票的觀眾同樣可以進入建築,以不同的路徑體驗建築與環境的對話,甚至觀賞表演。Koolhaas認為,台北的城市活力來自於精緻與庶民文化的和諧共處,在街上可見西裝筆挺準備觀賞表演的人士,身旁也許就是穿著短褲拖鞋大啖小吃美食的民眾,是如此自然的並存。對Koolhass而言,誠實面對每一塊土地的在地文化與條件,何嘗又不是對環境負責的態度呢?
方盒子崁入一個圓球般的量體,裡頭將演出國際表演藝術。(撰文/La Vie。攝影/賴映伃。)
緊鄰著捷運車站及士林夜市,蓋一座表演中心是相當大的挑戰。((撰文/La Vie。圖片提供/OMA)
當談到未來建築趨勢的發展時,Koolhass認為「Re-Used Building」(再利用建築)將成為主流,這恰好也延續其強調的「尊重基地條件」是建築師對環境負責所該做的事;都市中許多老舊建築,在扮演完某一時代角色後,應思考如何再次被賦予新生命,而不是任其閒置,成為耗盡資源的蚊子館。很多人認為,建築本身對環境就是一種破壞,然而對於Koolhaas而言,身為建築師,在可以控制的一小片土地上,盡量建築成為環境多元條件的複合體,而不是排他物,就是建築師該做的事。
●About Rem Koolhaas
1944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現為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首席建築師。早年曾擔任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於倫敦建築聯盟(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之後又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都市設計。1975年,與Elia Zenghelis、Zaha Hadid於倫敦創立了OMA,之後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另成立AMO研究室,包含媒體、政治、可再生能源、科技、出版及時尚等領域。於2000年榮獲第二十二屆普立茲克獎、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完整內容請見2012年3月號La Vie雜誌】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http://www.wowlavie.com
◎311後的愛&希望
http://www.wowlavie.com/event_311Japan_20120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