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劃出新冠分水嶺!全球疫苗商戰2.0開打,台灣能怎麼贏?

新冠疫情肆虐,Omicron變異株劃出一道新冠世代分水嶺,傳播力讓疫情流感化,「與病毒共存」已成多國政策。回顧「全球戰疫1.0」,大國動用所有資源,創下人類研發疫苗最快紀錄,英、美可謂大贏家。截至2022年2月,WHO共通過10支疫苗緊急使用清單,台灣疫苗在疫苗世界盃掉隊。邁向「全球戰疫2.0」,台灣該如何再次掌握機會,在第二階段的全球賽局中勝出?

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襲來,不僅讓世界各國措手不及,更教原本平靜的疫苗市場,吹皺一池春水。尤其隨著疫情延燒,疫苗頓時成為全球無可或缺的戰略物資,在「得疫苗者得天下」的態勢下,疫苗產業亦成了國力的展現。

令人好奇的是,台灣近兩、三年來,防疫績效舉世聞名,隨著半導體號令天下,似乎在國際知名度以及影響力,都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聲量。然而素以醫學先進大國自居的台灣,在這場世界級的疫苗戰局中,是否刷足了存在感?


圖/Omicron變異株持續肆虐,民眾積極施打疫苗,是防疫成功重要關鍵。池孟瑜攝

解讀疫苗產業DNA,走出台灣疫苗新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2020到2022年之間,全球共計有340組以上的新冠疫苗研發計畫,其中有140組進入不同階段的臨床試驗,41組完成臨床試驗階段,但僅28組疫苗開發計畫,分別取得各國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其中,也包括台灣的高端疫苗。

不過,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卻再次讓我們認清台灣身為國際孤兒的窘迫困境,在疫情初期,甚至連一劑疫苗都不可得。

而且,儘管台灣擁有獨步全球的健保制度、無遠弗屆的資訊網路設備、與世界同步的生醫技術,國產疫苗發展之路,至今卻走得驚險。

為什麼會如此?先撇除國際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台灣長期在疫苗、生醫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為此,《遠見雜誌》製作團隊特地走訪數十位政府、研究、產業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同時與研發英國AZ疫苗的牛津科學家、專書作者等獨家連線,為台灣把脈、解讀疫苗產業的DNA,走出一條具有台灣特色的疫苗之路。


圖/新冠疫苗研發,多採合作模式促成

疫苗商戰1.0版,國際喧譁、台灣失聲

根據《Our World in Data》的動態統計,截至2022年2月18日,全球共有219個國家地區接種了新冠疫苗,有效流通的疫苗約20種,其中,牛津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將近180個國家施打,輝瑞(Pfizer)BNT近150個國家施打,其次為中國國藥(SinoPharm)疫苗、莫德納(Moderna)、以及嬌生(Johnson & Johnson)共80餘國採用,俄國的史普尼克5號疫苗在59國流通,中國科興疫苗(SinoVac)也有48國採用。

在這場疫苗戰役中,國際疫苗的第一階段贏家昭然若揭,AZ、BNT、莫德納與中國兩款疫苗、俄羅斯疫苗都已成功打進全球市場,在這場疫苗戰役中取得第一階段的勝利。

對比之下,台灣的國產疫苗高端目前在台接種的劑量約192萬劑,取得了8國緊急使用授權,包括了印尼、帛琉、紐西蘭、貝里斯、索馬利蘭、愛沙尼亞、泰國、巴拉圭,與前揭國際疫苗相較,無法望其項背。

明顯的,台灣在第一階段的疫苗戰役中,表現顯然差強人意。


圖/BNT疫苗是目前國際上流通最廣的疫苗,堪稱疫苗商戰第一階段的大贏家。(右起為德國前總理梅克爾、 BNT創辦人暨研發科學家吳沙忻、圖雷西夫婦)

戰況從「求快」到「慎選戰場」

然而「逝者已矣,往者可追」,當一如新冠肺炎的全球性傳染病成為人類的新常態時,這場疫苗商場顯然還得加開多場延長賽,台灣並非全無扳回一城的機會。因此,許多專家旋即指出,若說第一階段疫苗戰的決勝點比的是研發與執行力的速度,那麼第二階段的勝負關鍵或許就是「是否選對了戰場」。

而所謂鑑往知來,在為台灣疫苗產業尋找下一波的決勝點前,得先細細檢視台灣在上一場的賽事,錯失了什麼?

依據製造原理,新冠疫苗分為核酸疫苗、載體疫苗(腺病毒)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等三大種類,莫德納疫苗(mRNA-1273)屬於核酸疫苗,AZ疫苗(AZ1222)則為載體疫苗,高端新冠肺炎疫苗屬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但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台灣廠商不論對核酸疫苗或載體疫苗的投資都是「零」,根本沒有基礎。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直言,台灣的國光流感疫苗也算成功,當初成立國家疫苗平台、國家生技平台,靠著國家力量結合了企業、NGO、學術研發、生技廠商才有機會,但,台灣的新冠肺炎疫苗產業截至目前,「整合失敗」。

究其因,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思賢指出,台灣學術機構及疫苗廠商與國際水準確實有段差距,台灣投注在疫苗產業的科研和政府資金部分太過薄弱,同時也缺乏與海內外的產、學機構合作與連結。

此外,台灣疫苗產業的「關鍵規模」(critial mass)還不夠大,這其中包括了人才的數量、人力等,許多先天條件限制台灣無法成為第一,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強調,代工始終是台灣的強項,雖說檢驗試劑可以做得相對精準,但是跟大廠比起來,其實也無太多競爭優勢。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過往國際疫苗產業的概念是:一個效果不錯的疫苗,價格可以,就是大量生產供全球使用,所以對一個流行性疾病毋需開發太多疫苗,可能全球就四、五個大廠就包下來所有產量。

因此,換言之,台灣的疫苗產業,在先天發育不良,後天又缺乏成長激素加持下,導致競爭力不足。

然而發展進程落後,還不是台灣疫苗產業的核心難題。在深訪數十名生技相關的政府官員、研究人員、產業主管後,《遠見》從研發、資金及政策法規,歸納出在這場國際疫苗戰中,台灣必須面對與因應的三大問題:


圖/台灣挑戰疫苗世界盃,產官學研醫怎麼看?

迷思1〉生技是高毛利產業,為何要做代工?

首先,在研發方面,李思賢直指,台灣普遍存在的思惟「真的非常製造業」,一提及發展產業,就只想要蓋工廠,但是,許多前沿技術必須先在實驗室中扎根,通過理論反覆測試、證偽後,後續才會有工廠的戲分。

他舉例,莫德納一支疫苗的毛利有95%以上,輝瑞也非常高,跟電子業不同,生技產業其實是「高獲利、高毛利」的產業,一旦研發出來,產生的就是暴利。但生技業研發需要資金,可能處於無法回本的狀況很久,相較於電子業可能只需要一到兩年,就可以靠賣產品回收了,但是生技業研發週期可能動輒10年以上。

施信如則指出,可以強化台灣廠商「國際結盟的能力」,例如,尋求國際合作的學者給予意見甚至牽線,讓國際大廠青睞台灣有潛力的研發小廠,「國際化」是台灣生技產業提升的重點,尤其是提升具有國際合作能力的年輕人才,至關重要。

迷思2〉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研發需要大量資金,生技業尤是。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防疫醫療政策中心主任王智弘接受《遠見》專訪時強調,新疫苗(尤其是新的科技)都非常貴,美國政府補助大廠的金額,至少都從10億美元,也就是動輒新台幣200億∼300億元起跳,甚至給出兩個10億美元。除了補助,還先預訂產品優先購買權。

王智弘透露,據他所知,台灣生技廠商能夠獲得的補助金額約為680萬美元,還不到新台幣2億元,「對,人家的1/200!」

這樣的補助,不僅無法吸引廠商投入研發,也是台灣生技或疫苗產業的危機。

他不諱言,政府培植疫苗產業朝向mRNA的方向是對的,「但是要好好運用資源,」平常就要補貼生技廠資金,光是燒錢維持營運就很辛苦,「根本沒力氣深入研發。」

「你看BNT或是Moderna的mRNA技術,最終鎖定不是疫苗,而是癌症藥物,那才是獲利大市場,終究還是(回歸)商業模式運作。」

迷思3〉新創遇上落後法規會轉彎?

除了研發與資金,台灣疫苗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彈性的法規進行配套。

台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衛生安全博士學位學程教授蔡奉真指出,南韓在1997年歷經金融海嘯後勵精圖治,下定決心積極面向國際,甚至爭取把「國際疫苗組織」(International Vaccine Institution, IVI)總部設在首都首爾,過程中,南韓政府跨部門的協調,創造出彈性法規空間。

她認為,部分事情還是需要政府帶頭,展現靈活策略模式,特別是台灣始終以國際貿易為經濟命脈,無法迴避有效因應國際現勢的命題。

另外,相關法規的彈性與否,其實也反映了政府對於資源分配的選題。

台灣並非沒有資源,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直指,只是「資源使用不恰當」,政策上出現的一窩蜂,往往就是珍貴資源開始浪費的時候。

對此,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接受《遠見》專訪時,坦言「政府選題格外重要」,尤其該拋棄對「無用之學的迷思」,平時應著重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更端賴健全的法規政策。

陳秀熙也表示,目前全球欠缺18歲以下的專用疫苗,台灣高端有能力但是卻無法投入生產,就是因為缺乏國家力量的介入,不論是「法規、設備、銷售、市場」,他建議,國家必須積極創造經濟規模。


圖/台灣挑戰疫苗世界盃,產官學研醫怎麼看?

疫苗商戰2.0版,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在檢視台灣目前對於研發、資金,以及法規彈性等三大方向的不足之後,多位專家也提出台灣未來加入全球戰疫2.0的機會之窗:精準醫療、常規疫苗製造、以及技術吸引大廠。

機會1〉整合健保大數據,推動精準醫療

自1995年3月1日開辦全民健康保險(健保)以來,已近30年,台灣的健保資料庫、資訊網路基礎系統,以及大數據分析能力,均屬優勢,若能有效盤整,推動結合健保系統大數據的數據分析,將國人特有的疾病、台灣特有生態環境等參數加入,設計出「精準醫療」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這才是台灣生技業者首要開發的產品。

若是擔心醫療隱私外洩,王智弘直言「可以利用區塊鏈解決」。

司徒惠康則強調,台灣實在不需要去搶國際的大量訂單代工,因為光以台灣的內需市場來講,臨床醫師的素質本來就好,對病人臨床資訊的收集、分析整理也屬一流,若能搭配AI大數據的演算,台灣在基因序列分析方面將有長足進展,更能推動國內精準醫療的業務,台灣也稱得上是走出一條有別於國際生技大廠的道路。

機會2〉針對地區性疾病,開發常規疫苗

王智弘強調,台灣在2003年爆發SARS疫情時,尚未意識到經常性的流行病疫苗屬於戰備物資,這次新冠肺炎的爆發才讓所有人驚覺,新冠肺炎不是尋常的流行病,但起步已晚。

不過,針對國際大廠因不具利潤而興趣缺缺的疫苗、藥品,可以是台灣的利基,例如:幼兒常規疫苗、腸病毒71疫苗、卡介苗等。其中,腸病毒的病毒株是國人自行分離,全世界僅少數藥廠有意願製造,而且也不會多生產,因為沒什麼利潤。更何況全球新生兒人口總數持續探底中,國際大廠根本不生產此類較具區域性疾病的疫苗。

另外,水痘、皰疹、登革熱等屬於東南亞熱帶性地區的疾病疫苗,都可以是台灣疫苗生產的獨有特色。

司徒惠康直指,台灣的疫苗產業方向屬於「小量多樣」,不論是疫苗製劑或是生物製劑皆然。他以腫瘤疫苗為例,腫瘤疫苗許多時候需要客製化,國外的腫瘤疫苗不見得可悉數讓國人使用,台灣一定要發展屬於自己、特有種族、特有環境條件下,所誘發出來的腫瘤疫苗,不要再短視近利地追求時髦。

但要如何吸引大廠來投資台灣疫苗廠?王智弘建議「依照台積電模式」,只要廠房設備很乾淨,人員培訓良好,就已是國際上可信賴的伙伴。不過,陳時中對此回應指出,台灣疫苗產業有能力挹注資金投資高階的疫苗研發,將朝向「政府研發、民間代工」的目標前進。

機會3〉掌握關鍵技術,吸引國際大廠

陳時中透露,疫情爆發之初,台灣曾與AZ接洽討論代工,但發現會將台灣所有疫苗產能卡死,最終只好放棄,但他也強調,台灣「必須取得技術,對疫苗產業發展才有幫助」。

對此,陳秀熙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次世代疫苗還是可以成為台灣疫苗產業的利基,建議「以國家格局找出自己的路」,不要再一窩蜂複製、抄襲國外成功例子,新冠肺炎病毒未來確定流感化,疫苗的存在價值不會消失。

「台灣曾經有過寶貴的SARS防疫經驗,是與國際接軌最佳之處,」陳秀熙如是說,他更提議台灣疫苗產業三步走的順序應該為:代工生產、技術轉移、自行生產。


圖/達志影像圖/美國輝瑞執行長博爾拉將疫苗研發視為「登月任務」,展現堅強意志,贏得世人肯定。圖/達志影像

找出定位、擬定戰略,有望站穩世界舞台

全球1億人感染新冠肺炎費時一年(就感染武漢病毒株時間算起),2億人感染Delta變種病毒時僅13個月,最新的Omicron變種,在兩個月內,讓全球另外1億人感染,病毒散播的速率愈來愈快。

然而,在病毒不斷進化的此刻,全球面對疫情的態度相對遲滯。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必須正視這個事實:新疫苗開發與病毒變種間的競速,關係著人類能否打贏這場戰役。

因此,接下來,台灣該怎麼做?

在莫德納宣布於台灣成立子公司後,似已呼應陳時中期盼台灣以發展高階疫苗技術,走出代工被動業務的產業窠臼,放眼未來,在研發、資金以及法規鬆綁進行開創性的改革後,台灣的疫苗產業盼能站穩國際舞台,更成為軟實力之一。

新冠疫情帶來一個充滿EUA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打不打疫苗、吃不吃口服藥,都正身處於一場「全球人體大實驗」之中,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白老鼠。

儘管如此,這也可能是生醫演化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捩點。

在這場全球生醫大戰之中,台灣必須先找到自己在全球生醫版圖中的定位、擬定相應策略,才能踏出關鍵一步。我們理應審慎,且不悲觀。


圖/全球生醫大戰持續開打,台灣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踏出關鍵下一步。池孟瑜


圖/BNT疫苗流通最廣、AZ價格最親民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bit.ly/2AIdtp9】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3月號:https://bit.ly/3pLGg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