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震撼一年 經濟仍待突圍
全球景氣趨穩 難現昔日榮景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李蒙兄弟」宣告破產,引爆金融市場大地震,無一倖免,接下來的一年中,全球都在驚慌中忙於收拾殘局。如何為這場金融海嘯收爛攤子,掩蓋了2009年任何經濟新聞的「光芒」。全球經濟從金融野火的灰燼中,慢慢爬了起來,但是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金融海嘯肆虐過後,全球的經濟活動不管是製造業或是貿易服務業,以自由落體的速度往下滑,比起聞之色變的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有過之而無不及。國際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失業率,高掛在9%。金融災難的始作俑者之一--美國,失業率更達10%。貧窮國家的人民生活更是無以為繼,不但要面對經濟災難的後果,還要應付糧食價格居高不下、無米可炊的困境。
新興國家 復甦較快
一直持續到五月,已開發的富國才見到回春跡象,步向經濟擴張之途,只有「英國」與「西班牙」還在痛苦掙扎中。「愛爾蘭」與「拉脫尼亞」可能尚未脫離蕭條的險境。歐洲唯一的例外,只有「波蘭」,其他東歐國家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及「拉脫尼亞」,GDP下跌最大。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統計,至09年第三季為止,和08年同期比較,全球GDP下跌1.2%。這一次,新興國家倒是較為爭氣,率先復甦,而且復甦速度出乎預期的快。中國、印度與印尼,都是其中的模範生,受到金融海嘯波及的程度最輕。
面對排山倒海的金融大災難,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空前大手筆的搶救政策,推出一連串的財政政策,並且用納稅人的錢、以政府官印擔保,幫這些闖禍的銀行層層保護起來,以免災害再擴大。各國中央銀行則一口氣將利率降到最低程度,讓市場感受到借錢幾乎不用成本。這些緊急措施倒也發揮了穩定市場軍心的作用,接下來新的一年,是否可能有一番新的局面?讓全球經濟再創高峰?
雖然全球經濟看起來有回春跡象,但是經濟學家拿著放大鏡檢視,看到全球市場的需求,仍然仰賴政府的支持,諸如全球房地產市場仍在往下沉淪的,比已止血上揚的地區還要多。而企業看起來也開始庫存商品、美國幾家大銀行也開始償還政府紓困的債務,但是多數消費都是出自政府的荷包,像美國政府全力支持的「經濟刺激方案」,釋出近兆美元的資金;像中國政策性地加強投資等,都是支撐市場的重要力量。
先進國家 舉債救市
有錢的先進國家,不惜大量舉債救市,借貸成本日增,借錢也愈來愈不容易,要達到收支平衡的目的,也更加困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預估,二十大工業國家的龐大債務,將會持續到2014年,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14%的驚人數字(新興國家只占35%)。國際財務評等機構對這樣的舉債規模國家,當然不可能手下留情,美國和英國很有可能無法穩住它們的「AAA」局面,遭到信用被調降評等的命運。
新興國家雖然受傷較輕,但也有它的問題,諸如為了刺激經濟,貨幣寬鬆政策施行太久、幅度太大,隨時都可能發生資產泡沫化的危機。像經濟最夯的中國,流動資金太過充沛,又不願放手讓人民幣升值,將資金導向消費市場,是一個高風險、有潛力泡沫化的區域。政府如此慷慨的作為,也創造出更多的不確定與多變化,「進場容易,退場難」,大家不敢貿然退場,深怕出場太早,前功盡棄,讓經濟又陷入泥沼。
金融系統 潛藏危機
新的一年,有什麼展望?Pimco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認為,「即使經濟開始復甦,接下去的五年內,也不可能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的境界。」Pimco旗下管理了8,400億美元的退休基金、大學基金等資產,是全球最大的債券管理公司。他說,這五年中,經濟成長會被壓抑、失業率會持續攀高,金融系統還是會陰影籠罩,企業集資成本會增高,投資疲弱,股市不振。較不幸的是,他言下這種「回歸正常的新模式」,還伴隨著高失業率。
另一屬於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自由學派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以傅利曼的「弦理論」為依據,認為金融災難之後,經濟復甦的反彈力道,將更加強勁,就好像釘在板子上的弦一樣,拉繃得愈緊,反彈的力道就愈強。在這裡弦就代表個人、政府、企業及外國投資客的需求或花費;板子代表供給面,當消費需求愈高,供應面就會火力全開,閒置的機器、人力與技術,會快速上線,發揮所有產能極致。這個理論在多次經濟危機後得到證實。
失業苦難 揮之不去
但是有人辯稱,如果需求持續不振,對供給面會有持續性的傷害,降低產出水準,經濟即使後來又回升,也很難彌補過去的損失。經濟不景氣時,企業裁員、縮減支出,被裁員的人力,如閒置太久,技術會生疏,和職場漸行漸遠,即使經濟復甦,有些人也很難再找到工作,因此失業率仍會持續攀高。從1980年的英國與1979年的美國可以看出來,英國通貨膨脹率從22%降到1984年的4%,但失業人數卻從100萬上升到300萬;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分別為12.7%和5.9%,4年後,這兩個數字變為3.2%和7.6%。物價降下來了,但人們卻又承受更大的失業苦難。直到1993年至2000年,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八年的低通膨、低失業率的經濟增長。
高盛投資銀行的估計,一場金融風暴,讓2008年從年初到09年第一季,全球股市的市值,被洗劫了30兆美元;房市價值則被掃掉了1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毛額(GDP)的75%。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的「國際經濟展望」指出,近40多年來,全球88個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暴所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少?發現每次經濟大衰退的「七年後」,全球經濟的產出,都比風暴尚未發生前的水準,少了10%。如果這一次金融海嘯後,全球還是和過去唱同樣的調,後果不堪設想,可能有很多失業人口再也撐不下去,挨餓過日子;也有可能上班族的財富被侵蝕一空;還有債台高築的國家,恐怕將爆發信用破產的危機。
這些後果已經夠可怕了吧?不幸的是,有經濟學家認為,說不定還有更恐怖的,財務金融風暴可能持續波及產出,拉低原有的經濟水準。甚至有可能,即使經濟已開始往上揚,還是無法恢復到過去的水準。
泡沫經濟 代價不小
一個有趣的問題,颱風、地震、森林大火或洪患等「天災」,天搖地變、房屋倒塌、橋崩路斷,公共建設全毀,每次也是帶來巨大的損失,但是它很少影響到經濟的成長,反而因為災後重建,產出增加而經濟成長。為什麼金融風暴的「人禍」和「天災」的結果,如此之不同?
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一波的「過度投資」與「過度投機」,造成資產價值的過度膨脹,銀行及金融機構以及一般人所擁有的高價房屋或股票資產,背後都隱含深深、層層的債務,投資者的抵押貸款、銀行又將貸款當作資產,包裹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再又轉賣給投資人。如此深深層層、相互交叉的債務與資產結構,在金融風暴形成後,雖然投資人忍痛把資產處理掉,但是背後還有一拖拉庫的債務,加深金融危機的程度。
日本就為此付出沒完沒了的代價,八○年代的日本,氣勢如虹,經濟蓬勃發展,房市與股市雙雙高漲,日本企業界甚至誇下海口,要「買下美國」,幾個美國指標性的大樓如洛克斐洛中心大樓、華納事業等,都被日本人買走,美國大叔氣得翹鬍子。只是好景不常,邁入九○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讓日本經濟一蹶不起,直至今日,日本政府用盡了各種財政或貨幣工具,還是回天乏術,造成日本經濟「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的十餘年後,2002年時,產出距離全盛時期還落後了23%。
硬撐經濟 挑戰加大
展望新的一年,經濟學家認為,已開發的富國的需求,仍然疲軟,靠新興國家很難完全遞補。為了維持經濟,許多國家的政府將會持續財政刺激方案,而且必須面對嚴峻的高失業率,這些都將拉下經濟成長率。國家債務會上升、銀行放款將會更加謹慎,企業借錢不容易,可能對經濟成長又造成不良影響;企業當然會更加小心投資。還有,過去熱翻天的金融市場美景,將如曇花一現,不過也不至於絕跡。
悲觀者認為2010年將是充滿震撼的一年,從類似希臘財務將近破產的主權債務危機,到不計後果的保護主義高漲,例如,美國人可能調高關稅,對抗中國人民幣的低估。一些短視的財政措施,諸如有些國家要課徵財務交易稅,台灣說要課徵奢侈稅等;還有不會間斷的大大小小罷工火花,都可能隨時燃起,最近英航員工決定罷工,就是一個預告。雖然這些和先前金融海嘯相比,微不足道,但也會讓人心力交疲。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月號-第393期】
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李蒙兄弟」宣告破產,引爆金融市場大地震,無一倖免,接下來的一年中,全球都在驚慌中忙於收拾殘局。如何為這場金融海嘯收爛攤子,掩蓋了2009年任何經濟新聞的「光芒」。全球經濟從金融野火的灰燼中,慢慢爬了起來,但是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金融海嘯肆虐過後,全球的經濟活動不管是製造業或是貿易服務業,以自由落體的速度往下滑,比起聞之色變的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有過之而無不及。國際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失業率,高掛在9%。金融災難的始作俑者之一--美國,失業率更達10%。貧窮國家的人民生活更是無以為繼,不但要面對經濟災難的後果,還要應付糧食價格居高不下、無米可炊的困境。
新興國家 復甦較快
一直持續到五月,已開發的富國才見到回春跡象,步向經濟擴張之途,只有「英國」與「西班牙」還在痛苦掙扎中。「愛爾蘭」與「拉脫尼亞」可能尚未脫離蕭條的險境。歐洲唯一的例外,只有「波蘭」,其他東歐國家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及「拉脫尼亞」,GDP下跌最大。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統計,至09年第三季為止,和08年同期比較,全球GDP下跌1.2%。這一次,新興國家倒是較為爭氣,率先復甦,而且復甦速度出乎預期的快。中國、印度與印尼,都是其中的模範生,受到金融海嘯波及的程度最輕。
面對排山倒海的金融大災難,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空前大手筆的搶救政策,推出一連串的財政政策,並且用納稅人的錢、以政府官印擔保,幫這些闖禍的銀行層層保護起來,以免災害再擴大。各國中央銀行則一口氣將利率降到最低程度,讓市場感受到借錢幾乎不用成本。這些緊急措施倒也發揮了穩定市場軍心的作用,接下來新的一年,是否可能有一番新的局面?讓全球經濟再創高峰?
雖然全球經濟看起來有回春跡象,但是經濟學家拿著放大鏡檢視,看到全球市場的需求,仍然仰賴政府的支持,諸如全球房地產市場仍在往下沉淪的,比已止血上揚的地區還要多。而企業看起來也開始庫存商品、美國幾家大銀行也開始償還政府紓困的債務,但是多數消費都是出自政府的荷包,像美國政府全力支持的「經濟刺激方案」,釋出近兆美元的資金;像中國政策性地加強投資等,都是支撐市場的重要力量。
先進國家 舉債救市
有錢的先進國家,不惜大量舉債救市,借貸成本日增,借錢也愈來愈不容易,要達到收支平衡的目的,也更加困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預估,二十大工業國家的龐大債務,將會持續到2014年,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14%的驚人數字(新興國家只占35%)。國際財務評等機構對這樣的舉債規模國家,當然不可能手下留情,美國和英國很有可能無法穩住它們的「AAA」局面,遭到信用被調降評等的命運。
新興國家雖然受傷較輕,但也有它的問題,諸如為了刺激經濟,貨幣寬鬆政策施行太久、幅度太大,隨時都可能發生資產泡沫化的危機。像經濟最夯的中國,流動資金太過充沛,又不願放手讓人民幣升值,將資金導向消費市場,是一個高風險、有潛力泡沫化的區域。政府如此慷慨的作為,也創造出更多的不確定與多變化,「進場容易,退場難」,大家不敢貿然退場,深怕出場太早,前功盡棄,讓經濟又陷入泥沼。
金融系統 潛藏危機
新的一年,有什麼展望?Pimco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認為,「即使經濟開始復甦,接下去的五年內,也不可能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的境界。」Pimco旗下管理了8,400億美元的退休基金、大學基金等資產,是全球最大的債券管理公司。他說,這五年中,經濟成長會被壓抑、失業率會持續攀高,金融系統還是會陰影籠罩,企業集資成本會增高,投資疲弱,股市不振。較不幸的是,他言下這種「回歸正常的新模式」,還伴隨著高失業率。
另一屬於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自由學派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以傅利曼的「弦理論」為依據,認為金融災難之後,經濟復甦的反彈力道,將更加強勁,就好像釘在板子上的弦一樣,拉繃得愈緊,反彈的力道就愈強。在這裡弦就代表個人、政府、企業及外國投資客的需求或花費;板子代表供給面,當消費需求愈高,供應面就會火力全開,閒置的機器、人力與技術,會快速上線,發揮所有產能極致。這個理論在多次經濟危機後得到證實。
失業苦難 揮之不去
但是有人辯稱,如果需求持續不振,對供給面會有持續性的傷害,降低產出水準,經濟即使後來又回升,也很難彌補過去的損失。經濟不景氣時,企業裁員、縮減支出,被裁員的人力,如閒置太久,技術會生疏,和職場漸行漸遠,即使經濟復甦,有些人也很難再找到工作,因此失業率仍會持續攀高。從1980年的英國與1979年的美國可以看出來,英國通貨膨脹率從22%降到1984年的4%,但失業人數卻從100萬上升到300萬;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分別為12.7%和5.9%,4年後,這兩個數字變為3.2%和7.6%。物價降下來了,但人們卻又承受更大的失業苦難。直到1993年至2000年,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八年的低通膨、低失業率的經濟增長。
高盛投資銀行的估計,一場金融風暴,讓2008年從年初到09年第一季,全球股市的市值,被洗劫了30兆美元;房市價值則被掃掉了1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毛額(GDP)的75%。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的「國際經濟展望」指出,近40多年來,全球88個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暴所付出的代價,到底有多少?發現每次經濟大衰退的「七年後」,全球經濟的產出,都比風暴尚未發生前的水準,少了10%。如果這一次金融海嘯後,全球還是和過去唱同樣的調,後果不堪設想,可能有很多失業人口再也撐不下去,挨餓過日子;也有可能上班族的財富被侵蝕一空;還有債台高築的國家,恐怕將爆發信用破產的危機。
這些後果已經夠可怕了吧?不幸的是,有經濟學家認為,說不定還有更恐怖的,財務金融風暴可能持續波及產出,拉低原有的經濟水準。甚至有可能,即使經濟已開始往上揚,還是無法恢復到過去的水準。
泡沫經濟 代價不小
一個有趣的問題,颱風、地震、森林大火或洪患等「天災」,天搖地變、房屋倒塌、橋崩路斷,公共建設全毀,每次也是帶來巨大的損失,但是它很少影響到經濟的成長,反而因為災後重建,產出增加而經濟成長。為什麼金融風暴的「人禍」和「天災」的結果,如此之不同?
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一波的「過度投資」與「過度投機」,造成資產價值的過度膨脹,銀行及金融機構以及一般人所擁有的高價房屋或股票資產,背後都隱含深深、層層的債務,投資者的抵押貸款、銀行又將貸款當作資產,包裹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再又轉賣給投資人。如此深深層層、相互交叉的債務與資產結構,在金融風暴形成後,雖然投資人忍痛把資產處理掉,但是背後還有一拖拉庫的債務,加深金融危機的程度。
日本就為此付出沒完沒了的代價,八○年代的日本,氣勢如虹,經濟蓬勃發展,房市與股市雙雙高漲,日本企業界甚至誇下海口,要「買下美國」,幾個美國指標性的大樓如洛克斐洛中心大樓、華納事業等,都被日本人買走,美國大叔氣得翹鬍子。只是好景不常,邁入九○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讓日本經濟一蹶不起,直至今日,日本政府用盡了各種財政或貨幣工具,還是回天乏術,造成日本經濟「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的十餘年後,2002年時,產出距離全盛時期還落後了23%。
硬撐經濟 挑戰加大
展望新的一年,經濟學家認為,已開發的富國的需求,仍然疲軟,靠新興國家很難完全遞補。為了維持經濟,許多國家的政府將會持續財政刺激方案,而且必須面對嚴峻的高失業率,這些都將拉下經濟成長率。國家債務會上升、銀行放款將會更加謹慎,企業借錢不容易,可能對經濟成長又造成不良影響;企業當然會更加小心投資。還有,過去熱翻天的金融市場美景,將如曇花一現,不過也不至於絕跡。
悲觀者認為2010年將是充滿震撼的一年,從類似希臘財務將近破產的主權債務危機,到不計後果的保護主義高漲,例如,美國人可能調高關稅,對抗中國人民幣的低估。一些短視的財政措施,諸如有些國家要課徵財務交易稅,台灣說要課徵奢侈稅等;還有不會間斷的大大小小罷工火花,都可能隨時燃起,最近英航員工決定罷工,就是一個預告。雖然這些和先前金融海嘯相比,微不足道,但也會讓人心力交疲。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月號-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