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青年的淨化海洋計畫】34年後,海洋塑膠垃圾比魚多!

自己的海洋自己救!不想讓美麗的海洋就此消失,22歲荷蘭青年Boyan Slat決定跳出來自己救。



17歲時的一次希臘假期,讓熱愛潛水及攝影的Boyan Slat,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這裡有好多水母,大概有1000隻吧!」一同潛水的朋友,對著眼前飄浮的眾多塑膠袋開玩笑。

你能想像,當你潛入海中想一探美麗的珊瑚礁與海洋生物,卻只看到一大堆漂流的塑膠袋、寶特瓶,以及被廢棄魚網纏住的海龜與魚群?

海洋中無所不在的塑膠垃圾讓Boyan沮喪萬分,滿是塑膠的沙灘也慘不忍睹,海豹被塑膠繩勒住脖子,信天翁胃裡全是塑膠製品,在在成為他想要動手解決海洋塑膠垃圾的動力。

談到環保,大部分人的反應是:這交給下一代去傷腦筋吧,但這個荷蘭青年想要做點不一樣的事:「為什麼我們不直接去清乾淨?」高中生Boyan於期末報告中提出了「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構想,這項創意得到了2012年台夫特科技大學最佳科技設計獎的肯定,他進而成立「海洋清理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p Foundation)來實現這個構想。

■關於海洋,你不想面對的真相

海洋垃圾的問題有多嚴重?研究顯示,海洋垃圾以塑膠為大宗,比率超過4成,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膠流進海洋,等於每分鐘倒一垃圾車的塑膠到海裡,估計到了2050年,可能增至每分鐘4輛車。愛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就發出警告:就重量而言,屆時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將會比魚類還要多。

這些丟入海洋的垃圾,64%來自於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海岸遊憩的消費物品,25%是菸蒂與拋棄的打火機,其他則是海上船隻所丟棄的用品。而由於海洋的氣溫和紫外線水平均比陸地低,較難分解塑膠,因此,這些塑膠順著洋流,逐漸形成懸浮狀的5大濃稠「塑膠濃湯」,其中又以位於夏威夷與加州之間、聚集了1/3數量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最為嚴重。

垃圾問題除了為漁業、船舶、海洋旅遊業造成每年12億美元經濟損失外,對海洋生態更是長久傷害。大型塑膠垃圾可能困住海豹等動物,小型垃圾及分解後的塑膠微粒則可能被魚類吃下肚,有毒物質因此進入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類身上。「當我們從洗臉槽、水溝裡沖進這些塑膠微粒與廢物時,就好像在我們自己飯碗內下毒一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這樣形容。

■塑膠恆久遠,預防、清理孰優先?

對此,目前各國政府都還提不出因應對策,多數專家主張應該透過教育宣導致力於預防,而非直接清理。更何況依澳洲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統計數據,每經10年,全球的塑膠製品就會增加一倍,「就好比你用吸塵器清理客廳,卻有人站在走道上拿電風扇吹著一袋灰塵,你怎麼吸都吸不完。」專家憂心,現行的清理計畫,沒有一項跟得上這種速度。

原本Boyan也是這樣想,但在某次去理髮廳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把垃圾丟到水裡,「有些人就是學不乖,我們必須從問題的兩端著手,兼顧預防和清理,」一頭瀏海長捲髮宅男樣的Boyan,2013年在TEDxDelft演說中侃侃而談。「如果只有清理,那就像是我們只用拖把拖地,卻不把水龍頭關掉,所以預防絕對是必要的。但時至今日,我們卻連『拖把』都還沒有發明,只有預防的話,目前存在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是不會自己消失的。」

傳統的清理方式,通常依賴人力將垃圾打撈上岸,或是派出船隻以漁網收集海洋垃圾。這些追著垃圾跑的主動式清除法,經費高昂而且效率不彰。 Boyan提出來的Ocean Cleanup概念,則是改採被動式清除法,藉由洋流使塑膠垃圾自行集中,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床上的V型大船,長長的吊桿從平台的兩側伸出,宛如巨型魟魚。想像20幾隻巨型魟魚一字排開,固定在洋流經過的地方,當帶著垃圾的洋流經過時,塑膠垃圾被吊桿的垂直浮柵擋下,並順著洋流推擠集中在平台中心,再利用離心力濾掉浮游生物;因為不是固定的繩網,洋流流過浮柵時的速度很慢,海洋生物可以安全通過。此外,平台需要的動力,則可完全靠太陽能、洋流及海浪提供。

這個堪稱史上最大的淨海行動,最終計畫在太平洋垃圾帶周邊放置100公里長的清理陣列,如果計畫成功,估計可以在10年內清理掉太平洋垃圾帶42%的垃圾量,每公斤垃圾的清理成本不到5歐元,僅為現有清理成本的3%。而回收的垃圾賣掉之後,估計可以創造5億美元的收入,扣掉成本還有利可圖。

如此前瞻性的構想,讓Boyan Slat獲選為Intel全球前20名最具前景年輕企業家(Most Promising Young Entrepreneurs Worldwide, Intel EYE50)、聯合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最高階環保大使(Champion of the Earth 2014)、《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15全球百大思想家(The Leading Global Thinkers)、《富比世》(Forbes)全球30位未滿30歲風雲人物(30 under 30),挪威王室也頒贈年輕企業家大獎。洋洋灑灑的榮耀也備及Ocean Cleanup,《Fast Company》選為2015設計類創新獎,《時代》(Time)選為2015年度最佳25大發明,連倫敦設計博物館(London Design Museum)也頒給2015年度設計獎。

■起而行,小種子長成大事業

6年前在希臘海底萌芽的小種子,如何發展成5億美元龐大營收的實際行動?

當多數高中生忙著上社群媒體聊天打屁、忙著交男女朋友、忙著參加社團活動、忙著打工賺零用錢時,17歲的Boyan埋首於Ocean Cleanup的設計,這項高中科學項目,被台夫特科技大學評為當年的最佳科技設計,他因此順利進入該校的航太工程學系,但他的目標並不是天空,而是廣袤無垠、占了地球2/3面積的海洋。

為了研究清理的範圍離海面有多深、什麼樣的網子能攔得住垃圾也能放過海洋生物,他很快就花光了僅有的200歐元儲蓄,尋求企業贊助卻屢碰釘子,最高紀錄一天聯繫了300家公司,只有一家有回應,他們不相信這個一臉稚氣的孩子,竟然想要改變整個海洋。

沒料到的是,2012年Boyan在TED演講的影片像病毒般傳開,吸引了眾多工程師、海洋專家與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雖不免有人批評這個做法異想天開,只是年輕人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獲得了熱烈迴響,每天都收到上千封email,許多人志願加入他的計畫,15天內就募集到8萬美元。在經過測試約12公尺長的浮柵證明概念有效,並經過100名科學家、工程師與企業撰寫超過535頁技術評論背書,終於消除反對者疑慮,開始逐步付諸實行。

目前Ocean Cleanup正在荷蘭海牙外的北海進行測試,這項測試將長達1年,目標是要觀察Ocean Cleanup是否禁得起嚴苛氣候跟海上風暴的考驗。這是Boyan第一次把他的理念在真實環境下呈現,目前所採用的原型結構是100公尺長、水面上下各延展1.5公尺浮柵的清理陣列。

「我很久沒見到朋友了,他們會調侃我說大學生活多有趣;然而,我卻覺得,我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在幫助地球。」輟學專心於海洋垃圾清理計畫的Boyan不免懷念同儕生活,但在他清澈的眼中,更希望能再見到海裡恢復成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與魚群,而不是五顏六色的塑膠製品。

■淨化海洋,大家一起來

1. 泳池濾水原理的海洋垃圾桶

兩名澳洲衝浪客Andrew Turton與Pete Ceglin-ski,辭去工作花了10年時間打造出名為Seabin的自動化裝置。Seabin原理簡單,以幫浦將海水引入垃圾桶,再透過濾網袋分離出垃圾,可24小時運轉,還搭載油水分離裝置,有效清除海面油汙與清潔劑。2016年初在募資平台Indiegogo募得26萬美元,預計年底推出,市場瞄準港口和遊艇俱樂部。

2. 分子分解轉換再生的潔淨新能源

EVP集團的創新科技R-ONE(Renewable Oil & New Energy Technology),利用分子分解技術將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廢塑膠,轉成高品質的輕質低硫再生柴油、汽油或燃料油,與碳黑、天然氣等副產品。由此技術衍生的「太平洋計畫」,將在大型油輪上裝置R-ONE設備,航駛於太平洋上,所行之處將海洋塑膠垃圾經分子分解技術轉換成乾淨柴油。

3. 回收海洋廢棄塑料製成的慢跑鞋

2015年adidas宣布和海洋環保機構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聯手將海中的廢棄塑料重新再製,作為3D列印慢跑鞋的原料。於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發表的此款概念鞋,百分之百由海洋垃圾回收製成,如同海洋般藍綠色的鞋面,由馬爾地夫及西非海岸打撈上來的漁網和塑料,回收後經過adidas纖維技術製成,外觀還可以看出原本的漁網輪廓。

4. 未來世界的海中摩天大樓

建築雜誌《eVolo》每年舉辦摩天大樓設計競賽(Skyscraper Competition),常可見到清理海洋垃圾的絕妙構想。例如2014年得獎作品Seaw-er,能分解海洋中的塑膠製造出電力,自行從一汙染區域移動到另一區;2012年得獎作品Plastic Fish Tower,則是個能回收海洋塑料,並將之重新處理成內部魚類養殖場的巨大圓球。兩件作品均由南韓團隊所設計。

(本文摘自《30》雜誌2016年8月號《商業4.0 年輕人新工作機會來了》)
http://www.30.com.tw/journal_content_b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