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新遊牧世代:6成7新鮮人想去海外
愈不美好的牧場,就有愈堅強的新遊牧世代!根據調查,高達66.7%的新鮮人想到海外工作,其中過半的人想出走的原因,是認為國內薪資低落,不得不漂洋過海、尋找人生新牧場。
畢業新鮮人剛走出校門,才踏進牧場準備打理生計,但卻往往是一聲聲無奈:台灣的牧場怎麼了?
根據勞動部2015年度的「職類別薪資調查」,大學畢業生起薪僅有2萬7655元、與16年前相比毫無進步。此外,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公布去年調薪情形,工業及服務業加薪的廠商比率減少,完全未調薪的廠商比率卻增加,景氣低迷也連帶影響人力需求,讓今年就業空缺率較去年同期減少。
更別說台灣多數職場隱藏「加班文化」,老闆沒下班、誰也不敢拎包包;又或者可能用LINE讓你被迫24小時on call。低薪、超時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開始思考:我還要待在台灣嗎?還是就賭一把、去外面闖一闖?
他們夢想到海外工作,或是以打工度假的方式走出台灣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甚至打算直接留在國外。但在這個趨勢背後,也有不少人在海外工作後才發現事情並不如自己預期,或是以為海外經驗可以為台灣求職加分,卻發現台灣雇主不可能付跟海外一樣優渥的薪水,出走多年,最後卻回到一樣的迴圈。
那麼,我們到底可以如何看待這群「新遊牧世代」?對於他們,有沒有比較好的心態讓海外求職的經驗可以確實加分,轉化成職場競爭力?
■最怕菜英文跟文化差異
《30》與滔客共同發起〈新遊牧世代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以網路問卷方式調查1068位畢業5年以內的新鮮人,在受訪者中,畢業後想到海外工作的人超過了一半,有712人,占樣本總體66.7%,不想到海外工作只有356人,占了樣本總體的33.3%,顯示此趨勢已然成形。
而畢業後想去海外工作的712人中,有58.4%的人是因為「國內薪資環境低落」而想出走,55.3%是因為「想開拓個人國際視野」。同時在這群受訪者中,最擔心的事情是「語言隔閡」占63.4%,其次是「職場文化差異」占43.4%。
再看看選擇「畢業不想要到海外工作」的新鮮人中,最強烈的原因是「不熟悉海外工作環境」,其次則是「語言能力不足」,其實對照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數據裡面其實藏著台灣人自信心不足的事實。很多時候在海外職場中講究的是尺寸拿捏得宜的意見表達方式,而不是像台灣職場中所習慣的那樣「埋頭苦幹」,對於想出走海外的台灣新鮮人來說,自信及溝通其實是隱藏在議題後面的關鍵問題。
《30》特別邀請到2位擁有海外經驗的年輕總經理,以他們的角度給建議:他們覺得海外經驗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不用到海外工作,也可以擁有好的職涯發展?
■總經理 1 號:六福萬怡酒店總經理 吳維寧
搞不清楚目標,跟去旅行團沒兩樣
現任六福萬怡酒店總經理的吳維寧,學生時期在紐約大學主修財金,畢業後進入紐約德意志銀行工作。後來因為經過911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讓他停下了腳步審慎思考未來的人生,於是回到研究所讀飯店管理碩士,從此踏上他的酒店經營生涯。
他認為,擁有海外求職的意願非常好,但他說,這些人才擁有的優勢,並不一定在於「英語能力」,或履歷表上那一欄經驗。
最重要的事情是:好的態度及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甚至是獨立思考的想法,才是你出走一趟最應該帶回來的東西。
如果你只會在景點打卡,或拍一堆外國食物照片上傳到臉書,對真正工作上的加分很有限。你必須明確知道自己出國的原因,以及這段國外經驗是否真的對自己各方面能力上有所提升。
吳維寧直白的說,「如果不能夠將國外所學,運用在日常工作當中,或是突破找到更好的工作,還不如報名參加旅行團出國玩,或許還會更划算。」
他說,很多人認為出國就是學語言,但他覺得這不應該是出國的主要原因。他以在花旗銀行擔任儲備幹部的情況舉例:非常多台灣同事沒有海外經驗,英文能力也是嚇嚇叫,完全不輸給有海外經驗的同事。
他說,「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培養自己獨立,也因為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對各種族、文化、風俗及習慣有多一些了解,容忍及包容度也會相對提高,在待人處事上會更上一層樓,更宏觀的思考,在事情的判斷上也會比較精準。」
他也點出,在海外面臨種族歧視的問題是難免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如何去調適。
吳維寧說,他小時候是非常內向的人,連去麥當勞點餐都不敢。所有的學習都要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了解那種獨自離鄉背井在外打拼的酸甜苦辣。
但如果你老是跟台灣人聚在一起,「往往英文沒學到,台語反而更溜了,甚至比較糟糕的是學壞習慣回來。」
他說,出一趟國費用不菲,出國前應該明訂自己的目標,督促自己在國外期間朝這個目標邁進。回到台灣後,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當初對自己所設下的期望,不然真的會一無所獲。
■總經理 2 號:Uber台灣區總經理 顧立楷
Act as If!勇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 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erence. It does。
翻譯成中文, 便是「行事以『是當不同凡響』自許,自然與凡響不同。」
在國外念書,曾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的顧立楷,擁有不少海外職場經驗。就算是回到台灣後,也都是在跨國企業裡任職,包括台灣麥肯錫、獨角獸新創公司Uber台灣區總經理。
他認為,海外經驗帶給他最多的成長就是「自信」,以及敢於挑戰的勇氣。不會因為擔心旁人眼光,就把自己的意見吞下去。
他說,在美國工作的幾年裡,他發現在西方的文化中,其實相當重視個人成就的即時回饋。
有時候要更有自信去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論層級都應該發言,表現自己,讓自己的想法被尊重,不然就很難適應另一種職場文化。
「工作上很重要的一點是工作文化。因為在職場要待很長的時間,所以是否可以融入、跟同事工作的愉快,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他說。
在職場上,比較重要的是自信發表意見,這和語言上的能力跟文化都有關。如果你對自己的想法沒自信,很容易變成默默坐在那裡聽,不發表意見。
可是在美國,其實是不管什麼層級你都應該要發言,你的想法對的話老闆會認同,不會因為你很菜就不聽你的。
以Uber這間新創公司的管理風格來看,的確如此,顧立楷非常在意員工是否「敢跟我爭論。」他說,主管的意見未必是對的,如果員工有意志力、有自信跟勇氣去說服他,那他會很開心自己的夥伴「比自己更聰明」。
很多人對海外經驗會有憧憬,但顧立楷認為心態才是關鍵,「有沒有海外經驗其實並不是重點,現在的世界已經網路化了,很多訊息、很多知識,都可以透過網路跟國際接軌,這樣的多元、開放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他也分享,台灣人在海外職場上其實有很多優勢,「很多美國人很會說,但真的要執行或鑽研的時候,你會發現台灣人其實非常厲害。」
顧立楷說,「所以不要因為習慣亞洲職場文化就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就像Uber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常說:Act as if,你把自己當成已經是上位者來發言,你思考的高度就會不同。」
(本文摘自《30》雜誌2016年7月號《熱門職缺 2016求職指南》)
http://www.30.com.tw/journal_content_b143.html
畢業新鮮人剛走出校門,才踏進牧場準備打理生計,但卻往往是一聲聲無奈:台灣的牧場怎麼了?
根據勞動部2015年度的「職類別薪資調查」,大學畢業生起薪僅有2萬7655元、與16年前相比毫無進步。此外,行政院主計總處也公布去年調薪情形,工業及服務業加薪的廠商比率減少,完全未調薪的廠商比率卻增加,景氣低迷也連帶影響人力需求,讓今年就業空缺率較去年同期減少。
更別說台灣多數職場隱藏「加班文化」,老闆沒下班、誰也不敢拎包包;又或者可能用LINE讓你被迫24小時on call。低薪、超時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開始思考:我還要待在台灣嗎?還是就賭一把、去外面闖一闖?
他們夢想到海外工作,或是以打工度假的方式走出台灣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甚至打算直接留在國外。但在這個趨勢背後,也有不少人在海外工作後才發現事情並不如自己預期,或是以為海外經驗可以為台灣求職加分,卻發現台灣雇主不可能付跟海外一樣優渥的薪水,出走多年,最後卻回到一樣的迴圈。
那麼,我們到底可以如何看待這群「新遊牧世代」?對於他們,有沒有比較好的心態讓海外求職的經驗可以確實加分,轉化成職場競爭力?
■最怕菜英文跟文化差異
《30》與滔客共同發起〈新遊牧世代海外工作意願大調查〉,以網路問卷方式調查1068位畢業5年以內的新鮮人,在受訪者中,畢業後想到海外工作的人超過了一半,有712人,占樣本總體66.7%,不想到海外工作只有356人,占了樣本總體的33.3%,顯示此趨勢已然成形。
而畢業後想去海外工作的712人中,有58.4%的人是因為「國內薪資環境低落」而想出走,55.3%是因為「想開拓個人國際視野」。同時在這群受訪者中,最擔心的事情是「語言隔閡」占63.4%,其次是「職場文化差異」占43.4%。
再看看選擇「畢業不想要到海外工作」的新鮮人中,最強烈的原因是「不熟悉海外工作環境」,其次則是「語言能力不足」,其實對照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數據裡面其實藏著台灣人自信心不足的事實。很多時候在海外職場中講究的是尺寸拿捏得宜的意見表達方式,而不是像台灣職場中所習慣的那樣「埋頭苦幹」,對於想出走海外的台灣新鮮人來說,自信及溝通其實是隱藏在議題後面的關鍵問題。
《30》特別邀請到2位擁有海外經驗的年輕總經理,以他們的角度給建議:他們覺得海外經驗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不用到海外工作,也可以擁有好的職涯發展?
■總經理 1 號:六福萬怡酒店總經理 吳維寧
搞不清楚目標,跟去旅行團沒兩樣
現任六福萬怡酒店總經理的吳維寧,學生時期在紐約大學主修財金,畢業後進入紐約德意志銀行工作。後來因為經過911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讓他停下了腳步審慎思考未來的人生,於是回到研究所讀飯店管理碩士,從此踏上他的酒店經營生涯。
他認為,擁有海外求職的意願非常好,但他說,這些人才擁有的優勢,並不一定在於「英語能力」,或履歷表上那一欄經驗。
最重要的事情是:好的態度及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甚至是獨立思考的想法,才是你出走一趟最應該帶回來的東西。
如果你只會在景點打卡,或拍一堆外國食物照片上傳到臉書,對真正工作上的加分很有限。你必須明確知道自己出國的原因,以及這段國外經驗是否真的對自己各方面能力上有所提升。
吳維寧直白的說,「如果不能夠將國外所學,運用在日常工作當中,或是突破找到更好的工作,還不如報名參加旅行團出國玩,或許還會更划算。」
他說,很多人認為出國就是學語言,但他覺得這不應該是出國的主要原因。他以在花旗銀行擔任儲備幹部的情況舉例:非常多台灣同事沒有海外經驗,英文能力也是嚇嚇叫,完全不輸給有海外經驗的同事。
他說,「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培養自己獨立,也因為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對各種族、文化、風俗及習慣有多一些了解,容忍及包容度也會相對提高,在待人處事上會更上一層樓,更宏觀的思考,在事情的判斷上也會比較精準。」
他也點出,在海外面臨種族歧視的問題是難免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如何去調適。
吳維寧說,他小時候是非常內向的人,連去麥當勞點餐都不敢。所有的學習都要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了解那種獨自離鄉背井在外打拼的酸甜苦辣。
但如果你老是跟台灣人聚在一起,「往往英文沒學到,台語反而更溜了,甚至比較糟糕的是學壞習慣回來。」
他說,出一趟國費用不菲,出國前應該明訂自己的目標,督促自己在國外期間朝這個目標邁進。回到台灣後,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當初對自己所設下的期望,不然真的會一無所獲。
■總經理 2 號:Uber台灣區總經理 顧立楷
Act as If!勇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 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erence. It does。
翻譯成中文, 便是「行事以『是當不同凡響』自許,自然與凡響不同。」
在國外念書,曾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的顧立楷,擁有不少海外職場經驗。就算是回到台灣後,也都是在跨國企業裡任職,包括台灣麥肯錫、獨角獸新創公司Uber台灣區總經理。
他認為,海外經驗帶給他最多的成長就是「自信」,以及敢於挑戰的勇氣。不會因為擔心旁人眼光,就把自己的意見吞下去。
他說,在美國工作的幾年裡,他發現在西方的文化中,其實相當重視個人成就的即時回饋。
有時候要更有自信去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論層級都應該發言,表現自己,讓自己的想法被尊重,不然就很難適應另一種職場文化。
「工作上很重要的一點是工作文化。因為在職場要待很長的時間,所以是否可以融入、跟同事工作的愉快,其實是很重要的一點。」他說。
在職場上,比較重要的是自信發表意見,這和語言上的能力跟文化都有關。如果你對自己的想法沒自信,很容易變成默默坐在那裡聽,不發表意見。
可是在美國,其實是不管什麼層級你都應該要發言,你的想法對的話老闆會認同,不會因為你很菜就不聽你的。
以Uber這間新創公司的管理風格來看,的確如此,顧立楷非常在意員工是否「敢跟我爭論。」他說,主管的意見未必是對的,如果員工有意志力、有自信跟勇氣去說服他,那他會很開心自己的夥伴「比自己更聰明」。
很多人對海外經驗會有憧憬,但顧立楷認為心態才是關鍵,「有沒有海外經驗其實並不是重點,現在的世界已經網路化了,很多訊息、很多知識,都可以透過網路跟國際接軌,這樣的多元、開放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他也分享,台灣人在海外職場上其實有很多優勢,「很多美國人很會說,但真的要執行或鑽研的時候,你會發現台灣人其實非常厲害。」
顧立楷說,「所以不要因為習慣亞洲職場文化就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就像Uber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常說:Act as if,你把自己當成已經是上位者來發言,你思考的高度就會不同。」
(本文摘自《30》雜誌2016年7月號《熱門職缺 2016求職指南》)
http://www.30.com.tw/journal_content_b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