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數字透視未來

儘管我們都知道要「靠數字說話」,但面對多如牛毛的統計數字,想從中篩選出有用的資料,並非易事。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史密爾,擅長跨領域分析,比爾.蓋茲盛讚他:「史密爾是引領你認識世界最佳的人選。」《數字裡的真相》跳脫政治、新聞與同溫層的干擾,71篇短文搭配清晰易懂的圖表,透過「數字」精確解析世界變化與我們的未來。



《數字裡的真相》是一本兼容並蓄的書,涵蓋的主題從人、人口、國家,到能源消耗、技術創新,以及定義了現代文明的機器與裝置。另外,在最後兩個部分,我會根據事實,提出一些對於糧食供給與飲食選擇,以及環境現狀和惡化的看法。這些議題都十分重要,從1970年代以來,我就在自己的書裡持續追蹤。

本書的首要目的是弄清楚事實,但這件事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雖然全球資訊網有非常多的數字,但當中有太多是東傳西傳留下來的,來歷不明又沒有註明日期,通常還帶有可疑的單位標識。

為了弄清楚世界上實際發生的事,接下來,我們必須把數據放在適當的歷史脈絡與國際脈絡之下。

好消息是,掌握當中大部分的內容,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容易。有幾種練習方式:你可以每天放下手機幾分鐘(我一直沒有手機,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損失),開始估計周遭事物的長度與距離,然後核對一下,也許可以用拳頭(還記得嗎,大約是十公分),或是拿起手機後,再透過GPS來查對。偶然碰到什麼物體,你也應該嘗試算出它的體積。多數人看到很大卻很薄的物體時,總會低估它的體積。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提議是,在你一邊讀億萬富翁和電商亞馬遜倉儲員工之間的最新國民所得差距,或是看各國人均GDP的比較時,一邊在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的情況下,算出這些差距的數量級:他們的年收入相差了幾個數量級?英國比烏干達高出多少個數量級?

這些心算練習,會讓你了解周遭的有形世界,同時強化你的腦部活動。理解數字,只需要一點點投入。

我希望這本書會幫助讀者,理解這個世界的真實現狀。我希望它會讓你訝異,令你讚嘆我們人類的獨一無二,讚嘆我們的創造力,以及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努力。我的目標不只是要證明數字不會說謊,還要找出數字在傳達哪個真相。

在創新這件事情上,要務實一點
現代社會迷上了創新。2019年底,用Google搜尋「innovation」(創新)的次數有32.1億筆,毫不費力的擊敗了「terrorism」(恐怖主義,4.81億筆)、「economic growth」(經濟成長,約10億筆)和「global warming」(全球暖化,3.85億筆)這幾個關鍵詞。我們將相信,創新會打開所有想得出來的機會之門:遠超過一百歲的預期壽命、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融合、基本上免費的太陽能。

這種跪拜在創新聖壇前不加批判的做法,在兩個方面是錯的:它忽視了那些砸大錢研究,結果卻失敗的重要基本探索;再者,它也沒有說明,為什麼我們即使知道有更好的措施,卻還是經常堅持用比較差的做法。

快滋生反應器(fast breeder reactor)是創新失敗的顯著案例之一,顧名思義,它產生的核燃料,比消耗的燃料來得多,但研發時間很久、花費又高。奇異(GE)公司在1974年預測,到2000年時,美國約有90%的電力會來自快滋生反應器。奇異只是在反映普遍的期待:1970年代,法國、日本、蘇聯、英國和美國政府,都在大量投資發展快滋生反應器。然而,高成本、技術難題與環境問題,迫使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的計畫(及德國和義大利的較小型計畫)暫停,但中國、印度、日本與俄羅斯的實驗反應器目前仍在運轉。以目前的幣值來看,快滋生反應器在全世界耗資超過一千億美元,但努力了六十多年之後,還沒有真正的商業報酬。

其他曾作出承諾,卻未引起商業關注的基礎創新,包括氫(燃料電池)動力車、磁浮列車與熱核能。最後一個,或許就是說明創新成就不斷跳票的最出名例子。

第二種類型的失敗創新,也就是明知道不該繼續,卻還是繼續做的事,從慣常做法到理論概念都有。

日光節約時間與登機,就是兩個令人討厭的例子。我們明知道採用「日光節約時間」的理由是節約能源,但實際上並沒有節省任何東西,為什麼還要每半年強制調整時間一次?另外,現今商用班機登機所花的時間,比1970年代來得久,但我們明知道有些方法,比現行愛用的低效流程來得快。舉例來說,也許可以把座位安排成倒金字塔形,或是把人分散開來,讓後排和前排的乘客輪流登機,讓阻塞減到最少,或是乾脆廢除劃位。

還有,為什麼我們要用GDP來衡量經濟發展?GDP只不過是一國所有商品與勞務的年總值,它不但在生活過得更好、經濟復甦時提升,當有壞事發生在人或環境的時候,也會增長。酒類銷量提升、酒後駕車案件增多、意外事故增加、急診室收的病人變多、傷害事件增多、入獄者增加,GDP都會提高。當熱帶地區猖獗的盜採林木、更不節制的濫伐森林,雖然生物多樣性消失,但只要木材銷量增加,GDP同樣會提高。我們應該沒那麼愚昧,卻還是把GDP年增率升高奉為圭臬,而不管促成這種成長的因素是什麼。

人的心中有許多不理性的偏好:我們喜歡推測天馬行空又古怪的創新,卻懶得透過尚待執行的實際創新,來解決共同的挑戰。為什麼我們不改良登機的程序,而寧願用超級高鐵列車(hyperloop)和長生不老的幻覺來欺騙自己?

(本文摘自本書〈前言〉與〈機器、設計、裝置〉章節)

書名/《數字裡的真相:71個最透澈的世界觀察》(Numbers Don't Lie: 71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作者/瓦茲拉夫.史密爾 Vaclav Smil
譯者/畢馨云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8月30日

更多內容請見2021年9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超前部署新人才庫〉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