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變」系統級全覆蓋智慧平台,鴻海將勞動效率提升200%
鴻海B事業群負責生產智慧家庭、智慧健康及可攜式穿戴式裝置等,約12萬名員工、近兆元營業額,主要生產就坐落在大陸成都。
來到成都園區,白灰相間的大塊方形建築,如同常見的電子製造業廠房,務實的外觀顯得平凡。但在簡單無奇的外觀內,卻藏有一處不凡的神祕空間:「物理信息訊流可視化駕駛艙」。
充滿「科幻藍」色調的駕駛艙裡,牆上鋪滿顯示屏,每一分每一秒跳動新鮮數據,每一時每一刻歸納最新資訊,每一項每一條精細非凡的即時訊息,精準領航這間占地2.1平方公里、擁有十萬名員工的大型智慧工廠。
成都園區從2015年起推動數位轉型,歷經6年,已成功運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使勞動效率提高200%,整體設備效率提高17%。
2021年3月,先是獲得世界經濟論壇(WEF)認證,成為今年首批入選的15家燈塔工廠(Global Lighthouse)之一;又在9月,打敗眾多底蘊深厚的競爭對手,奪下2021《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數位轉型鼎革獎」智慧製造轉型獎首獎,為鴻海的數位轉型寫下重要里程碑。
推動成都園區轉型的領導人、鴻海精密工業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說明,成都已做到「系統級全覆蓋無憂智能燈塔工廠」。所謂的「系統級全覆蓋」,是達到協同製造,讓全部的產品與部門,都有對應的管理軟體;無憂智能,是透過工業互聯網的數據蒐集,以及AI的數據分析,避免不可見的問題。
至於燈塔工廠,是卓越運營的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將資料轉成資訊、資訊轉成知識、知識轉成決策,進而形成力量、形成能力:一個一葉知秋的能力,」姜志雄一邊左圈右引地劃記電子白板,一邊明快地說明層層疊疊的策略架構。
自2015年推動數位轉型,至今B事業群已投資超過6.7億元,第一階段是提升作業效率,第二階段挖掘數據價值,第三階段成就卓越營運,目前已進入第四階段,強化抗風險能力,邁向全域智慧化。
72種工序對應72個數位平台
要讓超過十萬名員工以上的工廠大軍翻身,工程其實非常龐大。
姜志雄秀出一張標題為「部門覆蓋——72變平台」的大表,頓時讓所有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的人讚嘆不已。眼前大表一共72格,每一格對應不同的作業,「系統全覆蓋的真正意義,就是孫悟空72變,」姜志雄說明。
了解鴻海管理的人都知道,鴻海將營運作業分成四管(工程管理、生產管理、品質管理、經營管理)、六流(人流、物流、過程流、訊息流、技術流、金流)、三層(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72變就是一個「6×4×3」的矩陣式表格。
仔細看這個如同大自然生態體系「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龐雜表格,內涵非常精細。例如當人流×生管×決策層時,矩陣內的重點是「供應鏈產銷平衡規畫平台」,當訊息流×品管×執行層時,重點是「生產質量訊息可視化平台」。
密密麻麻的格子裡,每一格都至少有一種軟體名稱。「72變就是72個平台體系,全都是我們自己的團隊撰寫,」姜志雄說。過去鴻海是硬體製造為主,但推動數位轉型後,必須自己研發軟體,已快速增加了軟體工程師,B事業群的軟體人才,從六年前的48人,目前已超過六百人,還會持續增加。
負責燈塔計畫的執行副總經理蔡伯歷,舉例72變平台的實務應用。
蔡伯歷指出,以前負責維修電子設備的維修人員,大概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訓練,但軟體研發團隊將過去的維修數據,建立模型,現在人員只要兩週訓練,就能上手維修精密設備,平台裡甚至還有耗材、檢測等模型工具,供團隊精進使用。
手指粗細也要考慮,員工管理超精準
這72變,還能做到以場景驅動、知識驅動、數據驅動。
例如派工系統,會依據員工的體型與星座,做到「智能化派工」。每位作業員工要先儲存身高、體重、視力、手指長度等身體特徵,連星座、血型、生肖等資料也需要收集,之後依據每一個工作站的需求,分派最適合的人。例如某些工作需要手指纖細的,就不能派手指粗大的人執行。
「透過72變,我們把管理精準化,」負責人力資源的總管理處總經理李國瑜表示,成都園區隨時都有超過十萬名員工,人力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上游缺料,就要減工,如果接到急單,三條生產線可能就要增加兩萬人,亟需智能化派工。
在人力存流量監控預警系統之中,團隊需要不斷地將各種參數丟入模型,進行歸納。例如,星期幾的離職率最高、農忙期的員工流失率、發薪日與到工情況的關連等,為了保持人力供需平衡,未來人力變化預測愈精準,才能即時調整招募力道。
別具特色的是,系統平台在數據訊息化後,還會「可視化」。每一個應該完成的表格內,都會出現「兔子」與「烏龜」的圖像,分別代表「達標」與「未達標」,若一眼望去都是烏龜,代表成效極低,必須加油。數兔子烏龜多少隻,也成為管理者的日常。
塑造文化的無限賽局
B事業群在中國擁有四個廠區,下轄十多萬員工,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才能貫徹轉型意志。特別的是領軍的姜志雄,是一位人文素養厚實、思緒活潑跳躍的總經理。
他自幼跟隨水彩畫家兼散文作家梁丹丰習畫,今年9月6日傳出梁老師辭世消息時,正在成都旅館內隔離的姜志雄,獨自泣不成聲,後來與老師的學生們成立一個追思梁老師的臉書社團。姜志雄也將他從小的藝術薰陶,應用到一系列蘋果產品的製作細節上。
姜志雄為了讓龐大團隊,理解各種層次的數位轉型概念,擅長使用各種比喻,他以「豬肉進去,香腸出來」,凸顯要讓數據變成資訊,系統平台有多重要;又以京劇「貴妃醉酒」以虛代實的表演方式,解釋MR混合實境技術,在教育訓練的實用性。
「今年我們數位轉型,從局部智慧化走到全域智慧化,我們只是終於從土裡冒出來而已,」姜志雄畫出了一棵大樹,他表示:「鴻海數位轉型,不只要做燈塔工廠,甚至不是要做工廠本身,而是全方面的文化塑造」。
鴻海過去都是以機器為本,強調理性多於感性,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作業員可以從使用手腳的勞力工作,變成使用大腦管理機器,從「工匠」變成「智匠」,順勢帶動每人每小時産量(UPPH)年增10%。鴻海也不再只是手腳勞力的代工廠,未來還要朝向創造附加價值的智慧工廠。
面對6年來的成果,姜志雄謙虛以對,表示72變還有許多細節需要精進,新科技也帶來更多的挑戰,「數位轉型其實是場infinite game,無限賽局,」姜志雄表示。
>>看更多2021鼎革獎相關報導:https://www.hbrtaiwan.com/event/2021_hbrdx/
更多內容請見2021年10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第一屆鼎革獎,全台數位轉型典範出列〉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