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跟你想的不一樣

本書為全球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生前構思的最後一部著作。他的TED演講〈學校扼殺了創意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已有超過9,000萬人點閱,啟發、鼓舞了無數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本書如同羅賓森「最後的演講」,是他奉獻教育50年畢生精華之作,凝聚了一位世界偉大教育家及思想家畢生的智慧。

人類大腦的不同區域與某些特定的功能有關聯,但沒有一個區域是獨立運作,而是必須與其他區域互相呼應。同樣地,我們的意識也不只存在於腦袋裡,大腦必須透過與身體的緊密連結,才能發揮作用。

以色列神經學家阿梅迪博士(Amir Amedi)的研究是教導先天失明的人,利用聲音「看」東西。他利用一系列聲音模式、振動、音調和突發噪聲,訓練患者辨識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透過這種方法,天生盲眼的人能從桌上的一盆紅蘋果中,挑出唯一的綠蘋果。

在開發這套方法的過程中,阿梅迪博士以視力正常的人為對象,進行一連串腦部掃描,來判定視覺和想像力的區別。他先掃描受試者看一顆綠蘋果的影像,然後掃描這個人想像一顆綠蘋果的影像。

實驗結果發現,不同情況下,大腦的不同區域會呈現活躍狀態──當受試者看著一顆真正的蘋果,某個區域會呈現活躍狀態,當這個人想像一顆蘋果,另一個區域會出現活躍狀態。在本質上,阿梅迪證明了,大腦有某個特定區域專司想像功能。

我們的大腦以動態方式運作,即使是要完成最基本的任務,每個區域還是會和其他區域連動。以說話這個動作為例:我們在腦海中產生想法,把想法轉換成文字;我們通常會根據談話對象而調整說法,使對方更容易明白我們的意思;我們也會控制說話的音量和語調。我們會一邊走路、一邊講話;我們會使用手勢和各種面部表情,來傳達情緒和意義。然後我們會反芻自己說過的話,等待對方回應。與人對話這種簡單小事,需要大腦協調無數的功能來完成。

其實,大腦的動態運作很像是交響樂團,許多不同且獨立的樂器一同演奏,創造出只有所有團員和諧一致才能奏出的樂章。

智力是高度個人化的

嬰兒並不是白紙,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已經是完備的個體。所有父母都知道,孩子的天生特質出生不久就會顯現出來。若你有兩個或更多子女,我敢說,他們必定是截然不同的個體。你絕對不會搞錯人,對吧?他們或許看起來很像,個性也很像,或許還會讓你覺得他們很像你、或很像你的父母,但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從外貌到個性細微之處,我們是祖先的某些特質的獨特綜合體,但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且絕不重複。

大腦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它一直不斷變動,具有「可塑性」,而且會隨著人生經驗不斷發展。大腦和肌肉很像,會因應使用情況而發展和改變。

在我們的一生,只要大腦是活躍的,而且受到新任務的刺激,學習就會促使大腦生成新的神經連結和路徑,這是人類適應力的一個要素。因此,智力不僅是多元、動態和獨特的,而且會不斷調適。我們天生擁有廣泛的才能,一生中有無數的機會可以發揮它們。

智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

將智力狹隘定義為智商或學業能力的觀念,有個基本問題,就是完全忽略了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上述觀念將智力和創造力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東西,因此也把人分成兩種:有才智的人和有創意的人。我們在學校採用這種區分法,把學科分成「主科」(像是數學、讀寫與科學)和「副科」(像是藝術和人文)。我們在企業界也這麼做,把「創意人」和其他人區分開來。當我們做出這種明顯區分時,產生了幾個關於創造力和智力的迷思,並深信不疑。

其中一個迷思是,只有某部分的人擁有創造力,因此人不是有創造力、就是沒有創造力。然而,如同我們與生俱來的智力並不是有限的,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也不是有限的。創造力就和大腦或肌肉一樣,會隨著使用情況而起變化。假如我們忽略了自身的創造性才能,它們就處於休眠狀態。假如我們適當的使用,它們就會不斷成長與發展。

另一個迷思是,創造力只能應用在某些活動上,像是藝術。藝術涉及高度的創造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不表示其他的活動(像是數學、企業經營或是研究大腦)不涉及創造力。

當阿梅迪博士開發他的方法,訓練盲人運用聲音「看見」東西,他動用了所有能力,包括以既有知識為基礎,產生新的概念,以及分析和設計。我在本書第一章提到,想像力使我們能預見不同的可能性,而創造力賦予我們工具,把可能性化為真實,那正是阿梅迪博士所做的事。他想像一個盲人也能看見東西的世界,然後運用他的創造能力,再加上科學專業知識,讓他的想像成真。

只要是從事需要運用智力的活動,你都可以發揮創造力。這是因為人類的智力是多元的,所以我們擁有各樣才能,來發揮創造力。此外,這也是因為智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密不可分。你若不運用智力採取行動,就無法發揮創造力,而智力的最高形式,是創造性思考。智力和創造力同時存在,也同時一起運作。

(本文摘自第三章〈你比你想的更豐富〉)

書名/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世界教育部長肯.羅賓森最後演講,對教育、環保、文化的深刻洞見(Imagine If… Creating a Future for Us All)
作者/肯.羅賓森 Sir Ken Robinson、凱特.羅賓森 Kate Robinson
譯者/廖建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2022年6月30日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7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掘市場待解的需求〉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91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