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楊美雲

屏東後灣

「我們可以不用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我們確定做的這件事情是對的,對動物是有幫助的,自己也覺得是行得通的,就會直接去做。」

因為發起「把空殼寄給我,好嗎?」為寄居蟹募殼的活動,楊美雲除了讓更多的民眾建立起到海邊不撿貝殼,「把貝殼留給寄居蟹」的意識,後來募集貝殼投放的活動,在台東、綠島等多處也群起仿效,都能觀察到寄居蟹來換新殼的成果。

在垃圾堆中
找回自覺

留著一頭俐落銀花色的短髮,眼睛炯炯有神、聲如洪鐘的楊美雲,大家都叫她黑貓姐。在恆春後灣長大,而後到外地求學、工作、成家後,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楊美雲決定搬回故鄉,卻看到生活的環境全都是垃圾。

「剛開始做淨灘的時候,附近的居民還以為我是墾丁國家公園派來打掃的人,把家裡大大小小的垃圾都丟到外面來,還要我們幫忙拔草,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人會傻到願意無償做這件事情。」楊美雲驚覺很多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沒有感覺,也缺乏公民意識。除了在地人不重視,外來的遊客也會在沙灘上撿貝殼、烤肉,甚至把車子開到沙灘上露營,壓到陸蟹也不在意,離開時留下更多的垃圾。

幫寄居蟹找家
引發效尤

楊美雲也觀察到,海岸邊常見的寄居蟹出現了奇怪的裝扮,不少寄居蟹開始以塑膠瓶蓋或垃圾為家,有時更看到清一色揹著非洲大蝸牛殼的寄居蟹。「非洲大蝸牛的殼易碎不耐用,揹著垃圾的寄居蟹殼和身體不密合,容易被螞蟻攻擊。」想起小時候常看到寄居蟹在住家邊換上鳳螺殼的情景,開始讓楊美雲發起幫寄居蟹找家的活動,募集大家吃完海產後洗乾淨的螺貝類的殼。

第一年開始募殼的時候,楊美雲把這個訊息放到臉書上,但是並不順利。「大家都不願意自費寄送,所以我就親自去把殼帶回來,再定期去沙灘上放殼。」後來透過媒體及學界把這件事傳播出去,活動獲得廣大的迴響,不但讓很多寄居蟹獲得需要的新殼,遊客也更重視到把沙灘的貝殼撿回家會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