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人籟論辨月刊
人籟論辨月刊
發行日期: 2012 年 08 月 05 日95期
1985年創刊的《人間》雜誌,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打開了許多卑微的角落。這種報導攝影的形式,不僅僅是介入社會,更撼動了人心。二十幾年過去了,媒體形式日新月異,但報導攝影卻顯得日漸沉寂。《人間》創刊號… 詳全文
本期其他文章 看前期雜誌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 ─ 報導攝影者關曉榮X林怡廷 (上)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 ─ 報導攝影者關曉榮X林怡廷 (上)(採訪、撰文∣何靜茹 ‧ 攝影∣關曉榮、林怡廷)

1985年創刊的《人間》雜誌,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打開了許多卑微的角落。這種報導攝影的形式,不僅僅是介入社會,更撼動了人心。二十幾年過去了,媒體形式日新月異,但報導攝影卻顯得日漸沉寂。《人間》創刊號… 詳全文

攝影的重量

攝影的重量(文/魏明德.圖/笨篤)

攝影越來越普及,甚至已到了人人隨手可拍的程度。輕易按下的快門,真能顯影生命的特殊質量嗎?拍攝照片的方式多采多姿,正如觀看世界的角度。有些照片展現對主題的同理心;其他照片創造距離感,甚至引發嫌惡感。有些… 詳全文

一本新雜誌‧一場小革命 ─ 訪《攝影之聲》創辦人李威儀

一本新雜誌‧一場小革命 ─ 訪《攝影之聲》創辦人李威儀(採訪、整理、攝影|林佳禾)

一個30歲的年輕人,卻有著古典的心靈,為了得到一本自己想讀的攝影刊物,押上身家辦雜誌,堅持按快門前先有觀點,《攝影之聲》為思考的攝影魂而生。李威儀1982年生,《攝影之聲》雜誌主編,攝影創作者。政治大學新聞… 詳全文

乾淨選舉,Bersih!─馬來西亞公民團結三部曲

乾淨選舉,Bersih!─馬來西亞公民團結三部曲(文/古燕秋.圖/陳 康)

每個社會都有難解的政治習題。一個保守反動的政團,竟能連續執政超過半個世紀,改變,從哪裡始有可能?1.0 → 2.0 → 3.0,大馬公民在街頭逐步自我更新,他們漸漸發現:選舉改革,不只為了選舉;族群攜手,政治才有… 詳全文

殺戮並非隱喻 ─ 從《今晚誰當家》回顧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世界

殺戮並非隱喻 ─ 從《今晚誰當家》回顧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世界(文/吳俞萱)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出品年份:2011年上映時間:2012年05月暴力無所不在從圍牆底部的窄仄縫隙,爬出一個小男孩。他的身體那麼瘦小,於是能夠來回穿梭在細縫之間。也許他根本沒有察覺,這面圍牆隔… 詳全文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 ─ 報導攝影者關曉榮X林怡廷 (下)

握住相機與筆的,是炙熱的心 ─ 報導攝影者關曉榮X林怡廷 (下)(文/何靜茹.圖/關曉榮、林怡廷)

是記錄者,更是參與者不過,即使是像關曉榮這樣長期與受訪者生活在一起的紀錄者,仍然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八尺門系列作品發表後引來不小迴響,但有件事情卻讓他耿耿於懷。在一次與剛進港的阿美族朋友聚會中,有人舉… 詳全文

鏡頭下,靜守我的故鄉─海島女兒張詠捷的攝影路

鏡頭下,靜守我的故鄉─海島女兒張詠捷的攝影路(文/蕭如君.圖/張詠捷)

相機捕捉一瞬世界,是掌鏡人朝思暮想的一段情緣。張詠捷透過鏡頭,對家鄉澎湖輕聲道出無盡愛慕。家鄉人、家鄉事、家鄉景,以及這些共織的美好,就如同海上燈塔般,引領著她的目光。張詠捷1963年生,澎湖山水人。曾任… 詳全文

記錄生命之「殤」─ 攝影者何經泰 X 拍/被拍者張榮隆

記錄生命之「殤」─ 攝影者何經泰 X 拍/被拍者張榮隆(文/楊子頡、林佳禾.圖/何經泰、張榮隆)

攝影是一種單向的觀看。透過鏡頭看人,是權力,更可能是暴力。面對生命的幽暗,按不按快門,永遠是橫亙在咫尺之間的巨大難題。何經泰紀實攝影家,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曾任職於《天下》、《時報周刊》等各大媒體,現… 詳全文

台灣.香港.浮移之境 ─八十後與七年級留學生的望鄉筆談

台灣.香港.浮移之境 ─八十後與七年級留學生的望鄉筆談(文/岑學敏、林柏儀.圖/本刊資料室)

台灣和香港的時代經驗,像一對離散兄弟,既親近又陌生。兩位遠赴英倫的異鄉學子,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相遇。他們照見彼此,談家鄉、論中國,會迸出什麼火花?岑學敏,出生於香港,現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詳全文

揭穿的,原來是孤獨──讀《我愛偷窺》

揭穿的,原來是孤獨──讀《我愛偷窺》(文/董凱勝.圖/本刊資料室)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The Peep Diaries: How We're Learning to Love Watching Ourselves and Our Neighbors)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著黃玉華譯立緒出版社2012年02月你或許知道偷窺狂…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