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疊加關稅重砲 台灣產業陷危機與競爭困境 輿論促停止大罷免全力救產業
【威傳媒政治中心報導】
疊加關稅真相:不只是20%,而是實質稅率高出許多
美國正式對台灣實施「對等關稅」政策,表面上宣稱為「20%暫時性關稅」,但實際上這20%是基於原本貨品適用的最惠國稅率(MFN)再疊加加徵。所謂的20%關稅,只是「基本門檻」,除了這20%,還需疊加該貨品原有的最惠國稅率,台灣大宗出口產品均受影響,例如工具機實際平均稅率約是20%加4%共24%,塑膠產品實際平均稅率約是20%加5%共25%,遠超出政府對外公佈的「基準稅率」,此稅制從產業端到勞工造成巨大壓力。
台灣傳統製造業面對成本持續上升,廠商須以更高價格競爭美國市場,部分企業已不得不減少產量,甚至傳出調降薪資、裁員與無薪假潮。據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估計,受關稅衝擊的勞工超過4.2萬人,產值損失可觀,正影響區域經濟活力。
談判的盲點與政府的策略困境
當初賴清德說從零關稅開始談,現在要爭取不要疊加關稅,先給個台積電赴美設廠,然後談到20%+N,這樣談判的功力,前所未見,堪稱台灣奇蹟。民進黨政府反駁外界批評,強調「對等關稅本質上都是疊加,暫定稅率自然遵照此原則」,並將日本、歐盟可獲得「不疊加條款」視為例外。不過,專家學者與產業界指出,談判的核心不正是爭取這樣的「例外」嗎?台灣與韓國的產業結構及籌碼不同,不能單以韓國未得例外為由,將台灣未得「不疊加條款」合理化,反而被認為是在混淆視聽。

談判過程中,7月22日川普與日方代表赤澤亮正達成的關稅協議。協議的關鍵交換條件是:日本承諾巨額對美投資,以換取美國將高達27.5%的汽車關稅,大幅調降至15%。據消息指出,日本以超過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換取不疊加條款,目前尚未簽下正式文書,而台灣最大的籌碼—台積電赴美設廠及超過650億美元投資,卻在談判前就被「主動送出」。有評論批評民進黨政府「先送大禮包,再談判」,失去了「先談後投資」的談判主動權。此失策使得美方無動力提供台灣更多優惠條件,結果只換得對台不利的疊加政策。
此外,民進黨政府以川普時代談判「用天數計算」來解釋溝通不充分的問題,也被質疑是推卸責任。專業談判團隊應當有事前準備、模擬及底線設置,快速節奏不應成為黑箱作業或缺乏透明度的遮掩。
反觀中國對美國的談判更加有力,目前中美關稅談判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發佈聯合聲明,再次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民進黨政府要體認到貿易是一場戰爭,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談判過程透不透明?急不急?有無談完?都不重要,重點是要保障台灣產業,別讓強勢產業被淘空,弱勢產業被打死。
八二三大罷免:政治操作還是民意表達?
就在台灣產業面臨關稅壓力加劇之際,民進黨政府持續推動2025年8月23日大規模罷免行動,主攻多位國民黨立委。此舉被部分反對者視為試圖轉移外界對經濟困境的注意力,缺乏針對關稅衝擊的實際對策。
罷免動員激烈,但選民支持度下降,據友台8月最新民調,賴清德滿意度慘跌至28%,對賴清德處理關稅的表現滿意度僅有32% 不滿意度過半達到52%,社會對激烈政爭呈現疲態。呼籲政府停止罷免行動,將資源集中於制定具體的「關稅衝擊應對方案」,如金融援助、產業轉型支持、多元市場拓展,以及保障勞動權益。
政府應對與未來展望
行政院經貿辦公室表示持續與美方磋商,盼縮小疊加稅率衝擊,並尋求供應鏈合作機會,但目前實質進展有限,台灣若無法突破困境,產業與勞工的長期壓力恐難緩解。
產業團體與勞工組織強調,政府需公開透明談判過程,並儘快推出具體政策補助,避免企業生存困難與社會不滿擴散。台灣經濟體質的韌性面臨考驗,如何在外交與經濟困境中取得突破,是未來關鍵挑戰。
相片翻攝自:Donald J. Trump FB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威傳媒Max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