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的自救行動:青少年選擇遠離社群以保護心理健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當代兒童正日益主動暫停使用智慧型手機,以改善心理健康、提升專注力並確保自身安全,這是最新研究揭示的一項重要趨勢。根據觀眾研究公司GWI的一項跨18個國家、涵蓋2萬名青少年與其家長的調查,自2022年以來,12至15歲兒童中有意識地暫停使用手機、電腦與iPad的人數上升了18%,目前已有40%的孩子選擇主動遠離螢幕,藉此自我調整。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兒童數位未來中心」(Digital Futures for Children)的主任Sonia Livingstone教授表示,這些結果與即將發表的研究不謀而合。該研究發現,許多兒童和青少年正在主動嘗試不同方式,以管理網路生活對自身幸福感的影響。這些方法包括暫時退出社群媒體、避免受到網路負面情緒干擾、尋求更正向的網路體驗,甚至有些人乾脆選擇永久離開社群平台。
Livingstone指出:「孩子們已經意識到──無論來自父母、媒體還是自身經驗──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對他們來說並非好事。因此,他們正在摸索各種保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時又不想完全捨棄社群媒體。我相信他們彼此之間正在交換意見,分享哪些方法有效,並共同尋找出路。」
在英國發起「無手機童年」(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運動的共同創辦人Daisy Greenwell也觀察到類似現象。她表示,越來越多青少年開始質疑「網路成長」是否真的是不可避免的趨勢。Greenwell說:「我們經常接到青少年的來信,他們對永遠保持連線狀態感到精疲力盡,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他們選擇暫時退出這個數位世界。他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平台並不是中立的,它們設計上就是為了操控注意力。他們認清了自己的時間、專注力與自尊正被全球最大型企業拿來牟利。如今,短暫遠離社群媒體成了一種叛逆的象徵。」
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於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也印證了這股趨勢。該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33%)年齡介於8至17歲之間的網路使用者認為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過長。此外,另有一份報告顯示,47%年齡在16至24歲之間的社群媒體使用者會主動關閉通知,並啟用「勿擾模式」,這一比例較2023年上升了7%,遠高於28%的年長使用者。
針對使用行為的具體調查也顯示,34%的年輕人傾向於主動休息一段時間不碰社群媒體,相較之下,僅有23%的人表示不會這麼做;29%的人會刪除耗時過多的應用程式,而只有19%的人不會;另有24%的人表示為了心理健康會刪除應用程式,與之相對的是僅13%的人表示不會。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行為科學教授David Ellis指出,青少年可能比他們的父母更快學會使用手機或社群平台上的時間管理功能,例如每日使用限制、螢幕使用報告等。不過,他也強調,目前對這些功能是否能長期改變使用習慣的證據仍不一致。他表示:「如果有人減少螢幕時間,並將這些時間用於提升身體活動,大多數人可能會視為正面的發展。但也要留意,這些時間也有可能被取代為其他未必更有益的活動。」
一些18至25歲的年輕人在接受《衛報》訪問時坦言,他們認為「父母那一代根本搞不清楚狀況」,在自己還太年幼時便過度放寬了對手機的使用限制。他們中有好幾位都表示,將來會等到自己的孩子進入青少年晚期才考慮讓他們接觸智慧型手機。
此外,一項最近的民調顯示,將近一半的年輕人表示若可以選擇,他們寧願生活在一個沒有網路的世界;而類似比例的受訪者也支持推行所謂的「數位宵禁」政策。更令人憂心的是,超過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承認在使用社群媒體後感到自己更糟、更自卑。
GWI的研究還顯示,在列舉的多項擔憂事項中,「社群媒體成癮」已躍升為家長對孩子的三大恐懼之一,與氣候變遷、戰爭及居住成本並列。不僅如此,約有8%的家長坦言,在觀看Netflix熱門影集《青春期》(Adolescence)後,對孩子使用螢幕的限制變得更加嚴格。該劇集揭露了網路厭女文化的危險性,使不少家長警覺數位世界潛藏的威脅。
整體來看,這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展現出當代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在數位環境中的主體性。他們不再完全依賴父母或學校來管控自己的螢幕使用,而是主動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平衡方式──或許是暫時離開、或許是刪除特定應用程式,甚至完全捨棄社群媒體。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動,更是一場針對數位資本主義的溫和反抗。
在這個數位原生世代中,孩子們不再只是網路的被動使用者,而是成為了反思者、實踐者、甚至改革者。他們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健康的數位生活,也提醒整個社會:也許,是時候讓我們所有人重新審視自己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了。
資料來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科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