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導管手術 大林慈濟首例「救心」成功


小兒心導管手術 大林慈濟首例「救心」成功


出生即被診斷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洪小妹,年齡不到兩歲,經過一年持續追蹤,始終沒有自行關閉,一歲後父母原本和醫師討論進行治療方式,但因家庭及工作因素,後續帶著女兒出國,將近一年後回國返門診追蹤檢查仍無自行關閉,於是決定手術。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劉瑋莉醫師為她進行心導管手術後,不僅順利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更讓活潑好動的洪小妹找回健康,開心上學去。




洪爸爸表示,當時因為考量女兒年紀還小,捨不得讓孩子挨這一刀,希望她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會隨著成長而自動關閉,但最後還是天不從人願,為了孩子的健康與成長,夫妻倆決定接受手術。




小兒心導管手術 大林慈濟首例「救心」成功



劉瑋莉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在每一個胎兒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動脈導管就會逐漸收縮關閉,如果出生一段時間後仍未自然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開放性動脈導管約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10%,隨著超音波檢查技術越來越普及,無心雜音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的診斷也隨之增加,因此,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盛行率也有增加趨勢。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心雜音、心內膜炎感染等,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也可能出現餵食困難、生長遲緩、呼吸喘促等心臟衰竭症狀,若沒及時處理,最終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小兒心導管手術 大林慈濟首例「救心」成功



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有內科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關閉及外科手術關閉等三種方式,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的新生兒,由於心導管手術技術的成熟,外科手術大多用於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或經評估不適合以心導管手術的情形,其他大多數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都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






劉瑋莉醫師說,此心導管手術是讓小朋友在深度鎮靜的狀態下睡著,並在過程中監測孩子的生命徵象,術中僅需在鼠蹊部開兩個微小的血管穿刺傷口,並在主動脈施打顯影劑攝影,測量開放性動脈導管大小,由於不到2mm,故選擇使用螺旋線圈來封堵此開放性動脈導管,放上螺旋線圈之後,再一次在主動脈施打顯影劑,確認無殘留開放性動脈導管,也無阻礙主動脈血流,包含麻醉及準備時間,手術在1-2小時內完成,術後隔天病童即順利出院。此手術除了由本院小兒心臟科劉瑋莉醫師執行,並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心臟科詹聖霖教授蒞臨協助。



劉瑋莉醫師指出,心導管治療是成功率高也相對安全的手術,並且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執行。因此,若已知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應與小兒心臟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治療及治療時機,尤其是有症狀的病童,更應儘早處理,以免在年齡較長後,出現心臟衰竭,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肺動脈高血壓。


(撰文、攝影:江珮如)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