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高風險族群飆升 醫師:骨鬆不可逆,補鈣要趁早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簡稱「IOF」)針對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我國50歲以上人口在2013年,有32%為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預計2025年增為42%,2050年增加至57%。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骨質密度值小於等於-2.5,雖然骨鬆少有症狀,但骨鬆和骨折,卻有著密切關係。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各項慢性病隨之而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骨質疏鬆症。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因骨質疏鬆症的高盛行率,使得國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骨鬆不可逆,藥物延緩骨質流失
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骨折會引起嚴重疼痛、無法行動和長期殘疾,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為嚴重,因為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需要他人輔助照護,不但可能臥床、喪失行動自主權,嚴重者,大約有20~25%的機率,會在一年內死亡。
而且骨鬆不可逆,藥物治療只能延緩骨質的流失速度。他提醒民眾,務必趁年輕時,多從牛奶、優酪乳、小魚干等食物補充鈣質,且一週從事負重性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跳舞等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此外,糖尿病、曾經骨折、喝酒、抽菸、服用類固醇藥物等,都是骨質流失的風險因子,有上述危險因子的人,一定要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補鈣防骨鬆,從年輕就要開始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洪思琦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至30歲時達到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如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快。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會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很多人以為是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因此,一個輕微跌倒或突然的外力碰撞,就可能造成骨折。
她引用國際骨鬆基金會的資料指出,人在年輕時期若能「增加10%」骨密度,就可使骨鬆「延緩13年」。因此,在各年齡層階段,都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以維持骨骼健康,而且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存骨本」。
包括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干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同時避免飲用過多咖啡(每日<300毫克咖啡因,約2~3杯美式咖啡,1杯為8 fl oz (236ml)) ,並且要避免熬夜,維持健康生活形態。
結實的骨骼,是可以吃出來的
國外專家認為,要保持骨骼結實,需要兩種營養----鈣和維生素D,而「結實的骨骼,是可以吃出來的。」的確,有不少食物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只要你我「即知即行」,從今天起,把這些補骨食物開始納入三餐飲食中。然而,「補鈣防骨鬆」會是「知易行難」的觀念嗎?國人是否仍存在許多亟待打破的「補鈣」迷思?
近期一項國人早餐調查發現,常見的早餐組合為肉包、蔥油餅(蛋餅)、三明治搭配奶茶、豆漿和美式咖啡,如此使得鈣磷攝取量,與國健署的建議標準,產生極大的落差。顯見許多人從早餐開始,就誤踩地雷,因鈣磷比例失衡,會影響鈣質的吸收;磷和鈣經過腸胃道吸收,過多的磷會先和血液中的鈣結合,導致血鈣濃度下降,身體會發出警訊,要骨頭釋放鈣質,長期下來,就會影響骨質健康。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補鈣卻導致便秘?醫曝「3大關鍵原因」:第2點超多人忽略 這樣做才能改善
·吃起司補鈣!醫推「這1種」含鈣量較多,乳糖不耐症也適合 選擇1標示更無負擔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