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最怕濕、熱、暑!中醫師推薦 1 料理去濕防中暑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今年落在國曆 5 月 21 日。「小滿」之名,源於古人觀察稻榖在此時穗粒初結、尚未飽滿。提醒著人們,要順應時節,處事適度,耐心等待努力已久的成果。
俗諺說:「小滿天,雨水相趕」,意指此時節降雨頻繁,天氣悶熱潮濕,正是梅雨季節的開端。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提醒,這時,氣溫明顯穩定升高,但仍可能出現晝夜溫差大,尤其是遇到降雨時,需注意勿著涼。
雖然天氣炎熱難耐,不要因爲悶熱將空調設定小於 25 度,設定 26 度以上較為適宜;或是電風扇直吹身體,建議對著牆面吹,幫助室內循環即可。體質虛弱者,或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族群不宜洗冷水澡,以免造成傷害。
小滿常見 3 問題,養生保健應注意
從中醫觀點來看,小滿時節氣候潮濕且悶熱,身體最常受到「濕、熱」的影響,而「暑」亦會引發身體不適,提醒民眾應多多注意。
濕:健脾利濕,提升脾胃運化
周宗翰表示,體內濕氣太重常見症狀為身體沉重感、倦怠無力,食慾差、腹脹,大便黏馬桶或是沖不乾淨、解不乾淨。此時,可以透過食物來健脾利濕,協助脾胃運化功能提升。
他指出,多吃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冬瓜、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食材;若是氣溫升高,可吃西瓜、綠豆等解暑降溫,需注意寒涼食物不在空腹或晨起時攝取,避免削弱脾胃陽氣,適得其反。
熱:加劇皮膚疾患,盡早醫治
氣溫悶熱容易造成體內熱氣無法散出,加上濕氣襲身,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疾患,造成異位性皮膚炎 / 濕疹、蕁麻疹、脂漏性皮膚炎、黴菌感染 / 香港腳等發作,出現紅腫瘙癢、滲液潰爛、起水泡,若未及時治療易造成嚴重發炎產生。
周宗翰提醒,避免攝取過度油膩厚味的食物,冰品也須酌量攝取,若在濕氣較重的情況,甚至有皮膚發炎的症狀產生,甜食及奶製品應避免,待膚況穩定後再適量攝取。
暑:先分清陽暑與陰暑再處置
雖然最熱時節未到,但隨著氣溫升高,就會出現暑熱不適。周宗翰指出,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者皆因暑熱影響人體調節機能,但成因與表現略有不同,可由症狀來檢視自己的中暑是哪一類。
- 陽暑:在溫度高、濕度高、通風不良的環境下活動,大量流汗後卻無法排除熱氣,若缺乏水分,將使控制體溫的中樞因過度炎熱而失調。輕微者發熱、多汗、頭暈痛、口渴、倦怠無力,嚴重則出現體溫高、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
- 陰暑:長時間吹冷氣、吃過多冰品,或戶外曝曬無緩衝就進入冷氣房,溫差超過 5 度易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及微血管快速收縮,導致流不出汗,體內熱氣無法散出。出現微發熱、無汗、疲倦、頭痛、噁心、流鼻涕、頭暈等感冒症狀。
周宗翰提醒,現代生活室內大多是空調環境,隨著入夏內外溫差會越來越大,進入冷氣房前,建議先在交界處適應溫度,且記得將汗水擦乾,勿在短時間內灌冰水,防止中暑發生。
小滿養生藥膳:赤小豆薏苡仁排骨湯
- 材料:薏苡仁 30 克、赤小豆 30 克、山藥 200 克、紅棗適量、排骨 400 克。
- 作法:排骨用熱水燙煮撈起備用。把所有藥材及排骨放入鍋內以大火煮滾。轉小火待山藥及排骨煮軟。關火前依個人喜好調味即可。
- 效用:薏苡仁、赤小豆能利濕消水腫;山藥、紅棗可益氣健脾;排骨則是補充蛋白質,平補腸胃。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 記者:黃慧玫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