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的春天:讓醫護能喘口氣,也讓愛有機會發芽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特稿】深夜裡,急診室的燈光從未熄滅。那不只是醫療的光,更是人性與希望的光。在這裡,醫師與護理師與時間賽跑、與病痛搏鬥,也與自己對話。每一個進出急診室的身影,都是社會醫療縮影的一部分:有焦慮的家屬、有無助的長者,也有早已疲憊卻依然咬牙堅守的醫護。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醫護的筆記: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我們搶救生命,也被制度壓榨。」這是許多急診醫護共同的心聲。現今全台急診室幾乎都面臨相同困境:病人太多、人力太少、制度太慢。病床從病房排到走廊,醫師連續值班超過12小時,護理師的手還沒放下上一位病人,下一個急救鈴又響起。
雖然政府多年來推動「分級醫療」、「急重症留院轉銜制度」,但仍有三個現實待突破:
1.基層醫療量能不足,輕症仍擠進急診。
2.醫護薪酬偏低、流動率高,人才難留。
3.留觀轉銜效率不佳,讓急診成了「臨時病房」。
當醫護的疲憊被視為常態,醫療品質就難再進步。
️政府的責任:讓醫護能喘一口氣
要讓急診室重現春天,政策必須回到人的本質。
- 合理人力與薪酬:建立急診護理專職津貼與明確職階,讓專業被尊重。
- 補強基層醫療能量:夜間診所、區域醫療網應有效分流。
- 建置心理支持系統:醫護的創傷、倦怠與壓力,也需要被照顧。
醫療改革不只靠設備與預算,更需要「共感」。唯有當社會看見醫護的辛勞,整個體系才有機會復甦。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
急診裡的春天:一段從照護開始的愛
十五年前,一位男子因失戀導致胃痛難耐,被朋友送進急診。那晚,他滿臉蒼白、眼神空洞。
照料他的護理師細心診視、溫柔安撫,輕聲對他說:「有些痛,藥治不好,但時間會治好。」那句話,成了他重新相信自己的起點。出院後,他陸續回診,與這位護理師幾次巧遇。從醫療對話到生活交談,兩人的距離,在理解與溫柔之間逐漸靠近。
如泰戈爾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那位男子的生命,也正是在痛楚中重生。
他曾形容那段緣分——像席慕蓉筆下的愛:「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只為在最溫柔的時刻遇見你。」兩年後,他與這位護理師攜手步入婚姻,如今已共度十五個春天。他說:「那一夜,我以為失去全世界,卻在急診室裡遇見了我的一生。」林清玄曾說:「真正的溫柔,是懂得疼惜別人疲憊的心。」而這段從照護萌芽的愛,正是急診室裡最溫柔的奇蹟。
願每個夜裡,都有光
急診室裡,有病痛、有疲憊,也有愛。
醫護人員在最緊繃的現場守護生命,也用最細微的關懷,讓人重新相信人性。
願我們在健康的時候,也記得對他們說一聲:「謝謝。」因為只要那盞燈還亮著,只要還有人願意付出——
急診室,永遠會迎來春天。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