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無分年齡專業 蘇威嘉為每個身體找舞台
舞動不分年齡,也不問是否專業或素人。(馬馬馬)舞劇場團長、編舞家蘇威嘉為作品找到最適合的表演者,引領他們探索身體、綻放姿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舞台上被看見。
由於母親熱愛跳舞,家中又有親戚經營舞蹈教室,蘇威嘉在7歲那年,還懵懵懂懂,就穿上人生第一雙舞鞋。雖然起初對緊身褲感到彆扭,幸運的是,芭蕾啟蒙老師讓他知道可以快樂地轉圈、跳躍,犯錯也沒關係。在愉快包容的學習氛圍下,他逐漸確認,舞蹈是自己想全心投入、傾注熱情的領域。
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台藝大)期間,蘇威嘉收到許多老師的啟發,特別是教授吳素芬。畢業後,2004年他與舞者陳武康、周書毅等人共同創辦(馬馬馬)舞劇場。
目前任教於台藝大之外,蘇威嘉持續創作、演出,並積極進行跨界合作,曾擔任香港導演林奕華、表演工作坊、台南人劇團等劇場作品的肢體指導,也參與編舞多場大型活動,包括台北聽障奧運、世界大學運動會,及即將登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足跡橫跨劇場與國際舞台。
蘇威嘉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直率坦言,自己是「非典型舞者身材」的表演者、編舞者,甚至還是個「斜槓壯年」,一路走來感謝許多貴人的相助與提攜,讓他被看見、被相信。
因此,在他的創作系統裡,沒有標準的對錯答案,只為作品找到最合適的表演者和方式。他相信,只要用心、願意練習,每個人都能展現屬於自己的姿態。
蘇威嘉也認為,其實沒有真正「肢體不靈活」的人,遇到緊急事件,大家普遍會即刻反應。因此,除了不可抗力的疾病之外,所有人都有潛力,差別在於是否找到合適的運動並實踐練習。
自2016年擔任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後,他開始投入一系列樂齡工作坊,陪伴長輩探索自己的肢體。不僅開設「樂齡小學校」,讓參與者體驗舞動的樂趣,也曾在他的十年編舞計畫中,推出邀請近百位樂齡素人共舞、探索身體嶄新可能性的「自由步─搖擺歲月」。
在排練過程中,他會鼓勵樂齡舞者在適度範圍內「為難自己」,從中認識身體的潛能,有時甚至會嚴格雕琢每個動作。當排練助理擔心對長輩太過嚴苛時,長輩們反而興奮地說:「老師對我們很嚴格,有點開心!他是把我們當專業舞者訓練,而不是當長輩看待。」
蘇威嘉提及,他的美國恩師、現代芭蕾編舞家艾略特?費爾德(Eliot Feld)曾在紐約創辦免費芭蕾學校,邀請經濟條件不佳的孩子來學舞。目標不在於培養頂尖表演者,而是希望這些孩子接觸過美好的事物後,也許能少一分誤入歧途的可能性。
分享美好,也是蘇威嘉近年切身感受的喜悅。「我很幸運,能把我喜歡的舞蹈變成專業與職業。當年紀漸長,還有能力將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他說,年輕時跳舞像是追求自我實現,而現在,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透過身體找到自己。
由於母親熱愛跳舞,家中又有親戚經營舞蹈教室,蘇威嘉在7歲那年,還懵懵懂懂,就穿上人生第一雙舞鞋。雖然起初對緊身褲感到彆扭,幸運的是,芭蕾啟蒙老師讓他知道可以快樂地轉圈、跳躍,犯錯也沒關係。在愉快包容的學習氛圍下,他逐漸確認,舞蹈是自己想全心投入、傾注熱情的領域。
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台藝大)期間,蘇威嘉收到許多老師的啟發,特別是教授吳素芬。畢業後,2004年他與舞者陳武康、周書毅等人共同創辦(馬馬馬)舞劇場。
目前任教於台藝大之外,蘇威嘉持續創作、演出,並積極進行跨界合作,曾擔任香港導演林奕華、表演工作坊、台南人劇團等劇場作品的肢體指導,也參與編舞多場大型活動,包括台北聽障奧運、世界大學運動會,及即將登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足跡橫跨劇場與國際舞台。
蘇威嘉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直率坦言,自己是「非典型舞者身材」的表演者、編舞者,甚至還是個「斜槓壯年」,一路走來感謝許多貴人的相助與提攜,讓他被看見、被相信。
因此,在他的創作系統裡,沒有標準的對錯答案,只為作品找到最合適的表演者和方式。他相信,只要用心、願意練習,每個人都能展現屬於自己的姿態。
蘇威嘉也認為,其實沒有真正「肢體不靈活」的人,遇到緊急事件,大家普遍會即刻反應。因此,除了不可抗力的疾病之外,所有人都有潛力,差別在於是否找到合適的運動並實踐練習。
自2016年擔任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後,他開始投入一系列樂齡工作坊,陪伴長輩探索自己的肢體。不僅開設「樂齡小學校」,讓參與者體驗舞動的樂趣,也曾在他的十年編舞計畫中,推出邀請近百位樂齡素人共舞、探索身體嶄新可能性的「自由步─搖擺歲月」。
在排練過程中,他會鼓勵樂齡舞者在適度範圍內「為難自己」,從中認識身體的潛能,有時甚至會嚴格雕琢每個動作。當排練助理擔心對長輩太過嚴苛時,長輩們反而興奮地說:「老師對我們很嚴格,有點開心!他是把我們當專業舞者訓練,而不是當長輩看待。」
蘇威嘉提及,他的美國恩師、現代芭蕾編舞家艾略特?費爾德(Eliot Feld)曾在紐約創辦免費芭蕾學校,邀請經濟條件不佳的孩子來學舞。目標不在於培養頂尖表演者,而是希望這些孩子接觸過美好的事物後,也許能少一分誤入歧途的可能性。
分享美好,也是蘇威嘉近年切身感受的喜悅。「我很幸運,能把我喜歡的舞蹈變成專業與職業。當年紀漸長,還有能力將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他說,年輕時跳舞像是追求自我實現,而現在,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透過身體找到自己。
- 記者: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3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