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人認識不足 40-50歲中壯年也淪黃斑部病變患者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全球約有逾22億民眾受眼科疾病困擾,其中黃斑部病變更是威脅視力健康的最大元凶之一,不過,最新一份「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結果卻發現,有近三成民眾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或毫無認知。衛生福利部就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提醒民眾建立「及早篩檢、積極治療」的正確概念。
接軌世界視覺日,衛福部是與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及台灣羅氏大藥廠合作,以「視界羅盤,Eye要清晰」為主題,推動守護視覺行動力。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不一定只是單純視力的老化,而是長期用眼行為的累積結果。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近視,就會提高60%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諷刺的是,現代人多重視體態與飲食管理,卻常忽略視覺保養,不知道視覺一旦受損,再先進的科技也難以完全恢復。
隨著3C產品普及與使用時間不斷增加,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台灣約有721萬人因眼科疾病就診,較前一年增加約31萬人,凸顯視覺問題已成國人健康隱憂。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指出,黃斑部病變已非長者專利,過去此疾病多見於65歲以上族群,但門診可以觀察到,如今40至50歲左右的中壯年族群,也常成為黃斑部病變患者。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常見型態包括因老化引起的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以及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DME)。
吳建良呼籲,民眾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的自我檢測,一旦發現視力有扭曲、模糊、黑點或顏色黯淡等情況,應立即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亞洲族群的病例中,PCV的比例高達60%,遠比歐美國家的20%更為常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主任陳珊霓強調,臨床觀察發現,部分 PCV患者雖定期追蹤,卻因未依醫囑積極治療而錯失良機,因PCV息肉樣病灶一旦破裂出血,視力可能在短時間內驟降至僅剩0.01,幾乎等同於無法清楚辨識影像、僅剩光感,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陳珊霓說,PCV的風險在於其病灶的脆弱性,即便定期追蹤,若不治療仍可能突發破裂,門診中不乏有職業駕駛、工程師等高度用眼者,突發性的視力受損不僅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更造成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如能積極治療控制病灶,有望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重複治療的需求與負擔。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