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文 2025數位人文與AI跨域探索論壇佛光大學登場

智慧×人文 2025數位人文與AI跨域探索論壇佛光大學登場
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佛光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歷史學系合辦學術論壇,11月18日起舉辦為期兩天的「智慧×人文 2025數位人文與AI跨域探索論壇」,為了迎接生成式AI對臺灣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邀請國內歷史學界、圖書資訊學界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佛光山長期從事佛教經典數位化及翻譯工作的法師們共聚一堂,相與研討,兩日共累計校內外師生百餘人次到場熱情參與。

首日開幕式前由本校釋覺冠法師率領佛教學院箏樂團演出,古箏琴聲配合人聲朗誦,傳達學子們對星雲大師護持校務的懷想。開幕式由曾淑賢主任主持,趙涵㨗校長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致詞。趙校長除了表示熱烈歡迎來賓蒞臨之意以外,特別強調本校各院系課程即將於明年全面融入AI,因此在此時此刻舉辦此一論壇適逢其會,因緣俱足。如常法師針對本次論壇主題「智慧」一詞,說明「智慧」的對立面為「煩惱」,期待論壇討論的結果能讓人不起煩惱,大家共同追求智慧。曾主任亦藉此一機會宣布中心研發進度,刻正進行中的大師文物數位平台將在明年正式上線,請大家拭目以待。

本次論壇共有3場專題演講,7場教研心得發表。首日的專題演講由中央研究院邢義田院士開場。邢院士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提出工業革命及其進程,究竟是帶來進步抑或是加速毀滅的問題。而今日的AI技術尚不能解決人類自我意識、創意、情感/情緒的測量問題,乃至於人類獨有的道德與價值判斷,無法由此建立模型,AI也就無法因學習和算力之加持而取代人腦。一旦AI能克服這些難題,說不定就是人類滅亡之日,因為AI幾乎可以完全取代人類。其次由妙書法師代表永本法師報告《佛光大藏經》的數位化歷程,佛光山經過將近半世紀的不懈努力,將《大藏經》中的16藏整理完成9藏,接著推出電子版、手機APP,乃至於AI智能解經,目的都在於加強佛法的數位傳播,如星雲大師所言使「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推廣現代化的人間佛教。繼而由3位學者專家報告,分別是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林信成教授分享其結合數位策展與地方創生的經驗,如何開創大淡北地區的原宇宙虛擬空間;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所長陳志銘特聘教授談多模態檢索增強生成(MRAG)的原理,以及大型多模態模型(LMMs)於數位人文之應用,如文本自動標註和宗教圖像(十王圖)標註與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淑君副研究員介紹過去10年間國際上4種不同類型的鏈結資料(linked data)在數位人文領域的發展與應用。

接續前一日人文與科技的深度對話,次日的專題演講由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李卓穎院長起始,分享其課堂上實際運用生成式AI協助歷史研究與小說創作的教學經驗。對於目前方興未艾的AI浪潮,李院長認為準確提出問題、甄別AI建議、AI協作策略等學科能力依然是我們能否讓生成式AI發揮效益的關鍵。這種基於學科訓練而來的能力不是為了幫AI的功能加值而已,而是讓AI發揮效能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繼而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談《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數位實踐。透過人工智能的加持,成就了世界唯一中英對照的《佛光大辭典》,建構出人間佛教多語語料庫,成為眾人驚嘆之綜合性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

緊接著3場報告皆為本校教師之教學實踐分享,分別是朱浩毅主任以《漢書》「十志」為例說明生成式AI所產生的「幻覺」(虛假不實資訊);莊濠賓助理教授以歷史學系的台灣史課程為例,關注學生使用數位人文工具協助書寫產生的各項問題;戴榮冠助理教授則是在課堂上具體運用各種數位人文工具,如SNA社會關係網絡圖、Corpro文本分析工具、DocuGIS2可視化地圖等等,深化學生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理解。兩日議程最後在朱主任主持的綜合座談中圓滿閉幕,曾主任亦代表本次論壇特別感謝佛教學系同學在各項會務上的全力協助。會後由歷史學系莊濠賓老師帶領與會學者進行文化參訪,探索本地的鰻苗產業,為本次論壇除了探討AI之外,留下了更有溫度的人間滋味。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