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蔣萬安的日據 張麗善的日治 抗戰勝利80週年的台恥


【雁默專欄】蔣萬安的日據 張麗善的日治 抗戰勝利80週年的台恥


雁默/自由撰稿人


台北市長蔣萬安遭市議員嗆是「獨裁者後代」,蔣萬安反嗆曰,「轉型正義不只是包含議員所講的國民政府時期,也應該包含日據時期」,並強調史觀要多元、包容、客觀。


「日據」是對日本殖民時代的正確描述,但若言者同時強調多元與客觀,就會掉入「日治」的陷阱。當前,台灣的主流史觀,是被台獨刻意竄改的結果,所謂「日治」,就是在「多元」粉飾下的扭曲史觀,視殖民為正當,將受虐當正常。


其實,蔣介石定性「日據」還算客氣了,最客觀的名稱是「日殖」。不看先來後到,只看統治形式,從人民的角度,而非政權的角度定性歷史意義,方能避開「多元」陷阱,還原真實的歷史。


從另一個角度看,儘管蔣萬安口稱「日據」,但蔣的文化局長蔡詩萍,在這幾年搞「殖民懷舊」可謂不遺餘力,在所有相關的文化時光隧道活動裡,以「日治」精神為導覽主軸,難道市長不知道?當然知道。說到底,文化局這個衙門,不過是蔣家後代務求媚俗轉型的「對沖機關」,以符合台獨史觀下身分政治的要求。


因此,這種矛盾不出在「人形立牌」蔡詩萍,而出在蔣萬安。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間,雲林縣議員李明哲質疑雲林縣文觀處長陳璧君,正在編篡的「雲林縣志」以「日治時期」標記1895年到1945年。陳璧君辯稱「此一用法依循全台6成以上縣市志的用語」。


對陳璧君的從俗觀點與媚日嫌疑,議員李明哲說得好,「歷史只要抹掉,後人就看不見,編纂縣志應尊重另一方也就是當年抗日20年的台灣人的立場與尊嚴」。對此,陳璧君只用一招敷衍議員,即將「專家學者的意見」作為護身符,悍然拒絕正名「日據」。


同樣地,問題出在縣長張麗善,其文觀局不過是縣長屈從於台獨勢力的「馬屁機關」。


兩個國民黨籍地方首長,想必是不讀黨史的,今年是抗戰勝利80週年,根據黨史,美化日殖,定性日治,既是黨恥,也是台恥。


80年前,1945年,國民黨史記載,雲林人李萬居痛批皇民化運動毒化了台灣社會,並指控日本政府在當年六月的「一億玉碎」政策啟動後,廢止一切日本對台灣的歧視性法律與不平等待遇,是意圖以笑臉徵召台灣人上戰場做日本炮灰,以爭取較好的投降條件。


李萬居雖心繫祖國,但更憂心台灣被祖國二度遺棄,因此不斷呼籲國民政府要結束對台灣的「戰略模糊」,要將台灣人民清清楚楚地視為自己人,以免光復後的台灣,又將面臨一場敵我不分的災難,甚至,他擔心國民政府會在盟軍的壓迫下,於主權問題上讓步。


請問張麗善,妳的雲林縣志裡,有沒有李萬居?甚至,你認不認識這個同鄉祖輩?


李萬居大聲疾呼「台灣人是中國人」,因為這是「戰敗」與「戰勝」的基本分野。換言之,當時的台灣人若支持「日治」概念,就是戰犯,唯有支持「日據」的事實,才能被歸類為勝者。對李萬居這樣的人而言,台灣付出了被奴役50年的犧牲,又被日軍槍口抵後背地壓上了戰場,若被當成日本戰犯,情何以堪?


「日治」稱謂,不但自失民族立場,還將悲慘的殖民歷史變造成美麗烏托邦,可說是現代版的皇民思維。最可悲的是,台灣人被二度皇民化,幫凶卻是國民黨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蔣萬安臉書、張麗善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雁默專欄】吹彈可破的台積電泡沫


【雁默專欄】美日不信賴 台灣不姓賴 黨內挑釁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