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乃彰論壇】從美國疫苗政策的矛盾反思台灣的優勢與挑戰
蕭乃彰/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
雖然多年來防疫科學已為人類研發提供了針對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新冠病毒(COVID-19)等主要呼吸道病原體的疫苗,美國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卻正在經歷一場科學與執行力落差(science-to-implementation gap)的危機。出現危機的核心並非醫學技術的瓶頸,而是在美國各級政府在政策協調、接種疫苗的便利性、與正確資訊傳播等,發生了公共衛生結構面上的衝擊和毀壞。
每逢秋冬季節性傳染病高峰期前,全世界的醫療體系總是不斷確保民眾能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以可負擔的方式來獲得疫苗的保護力。但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為了風險分層(risk stratification)的考量卻背道而馳,讓政府政策和執行力的失調,直接導致疾病的蔓延的風險提高。
以流感疫苗和COVID-19疫苗為例,美國聯邦政府單位直接在疫苗的接種資格上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和指標訂立,將接種目標限定於高齡或特定高風險族群,儘管是出於保護最脆弱者的初衷,此舉卻在臨床層面製造了混亂。眾多的年輕或健康的成人不被積極建議接種疫苗,造成了民眾認知上的混亂,過去習慣全民接種的民眾,會產生「我是否還需要打疫苗?」、「這是不是代表疫苗的效果不好了?」等疑慮,讓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向民眾解釋政策改變的原因。
在美國藥師與藥局在疫苗接種服務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其專業上的權限並並非全國統一的,CDC建議執行細節由各州自行決定, 這種州級授權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 of state-level authorization)是造成混亂另一個核心,例如在俄亥俄州,藥師在為未滿18歲的青少年施打疫苗時,需要醫師的處方,但鄰近的 賓州卻相對寬鬆,當地的藥師可以根據州政府的協議,來為青少年施打疫苗而無需醫囑。
九月初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和佛州公共衛生局局長Joseph Ladap,宣布了一項極具爭議性的政策,計劃廢除所有學童疫苗強制接種的要求。如果這項計畫實施,佛羅里達州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個廢除所有學童疫苗強制接種規定的州。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的標準疫苗清單包括了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DTaP),小兒麻痺疫苗,水痘疫苗,和B型肝炎疫苗,某些州還會增加青少年的腦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和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的預防注射。
佛州州長認為強制要求疫苗施打對父母自主權是不道德的侵犯,妨礙了父母為孩子做出健康決策的權力,新的政策是在醫療自由的原則下,維護個人醫療自主權的上措施。而與佛羅里達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麻州州長和波士頓市長,她們認為公共衛生決策必須是以數十年來流行病學數據和科學共識為基礎,放棄疫苗強制令,將會是公共衛生防疫上歷史性的倒退與災難,會嚴重危及社區的健康安全。
而且麻州在疫苗施打法令上,是全美少數幾個只接受「醫學上豁免」(除非有醫師證明孩子是因爲特定的健康狀況而不能接種疫苗),而不允許以宗教信仰為理由豁免的州。麻州政府官員重申,麻州維持高疫苗的覆蓋率,是有效防範麻疹等傳染病爆發的關鍵。類似這樣美國各級政府在疫苗政策上的不同調,不僅僅是在公共衛生決策權上的挑戰,更是各州在面對未來傳染病挑戰中的風險。
就以美國近期爆發的麻疹疫情為例,就正是一個資訊混亂與政策不一致所造成的公衛災難。截至2025年9月,根據美國CDC的最新報告,美國本土麻疹的病例數已超過950例,這是近十年來單一年度中最高的病例數,而且疫情不限於單一城市或州,而是已在超過25個州出現病例。公衛專家將這場疫情歸咎於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防線正在崩潰,主因是麻疹的傳染性極強,需要95%或更高的疫苗覆蓋率才能有效阻止其傳播,然而由於各地區的疫苗政策出現重大差異,許多社區的覆蓋率已遠低於這個門檻。
母校波士頓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BUSPH)則分析指出,政策上的不一致性是導致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y)的一項核心因素,這種不平等不僅會讓弱勢群體更難獲得正確資訊與醫療服務,也會讓整個公衛系統的防禦變得千瘡百孔。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會無所適從,由小兒科醫師對兒童家長說明:「麻疹是非常容易傳染的,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打疫苗,當學校一旦爆發傳染,他們必須居家隔離兩週,這將會影響你的工作。」,這種具體情境的描述,比任何的數據更有說服力,但在一些疫苗政策混亂的地區,這種基於信任的有效溝通是逐漸消失中的。
美國疫苗政策呈現出嚴重的地方主義(provincialism)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英國、德國、和日本等擁有更為集中式協調政策的國家,政府與醫療體系更能有效率地推動全國性的疫苗計畫,其公民都能獲得一致性的基本保護。對台灣而言,全民健保制度與綿密的基層診所網絡,在避免醫療體系碎片化上具有先天的優勢,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高枕無憂。
從公衛生的角度來看,台灣仍有值得關注和優化的地方,首先是疫苗接種資格與補助政策應保持高度的清晰與穩定,避免因規範不明確而阻礙民眾的接種,其次是應進一步強化基層診所與社區藥局的配合,才將疫苗接種服務深入社區,提升其可近性與便利性,還有我們各級政府在 整合上仍不時出盲點,跨部門協調與國際合作上的不足是需要加強,最後是針對孕婦與嬰幼兒的疫苗與單株抗體的接種策略,應納入常態性的長期規劃,以確保在季節性高峰期來臨前,最脆弱的族群能夠及時獲得保障。
當前的公共衛生的挑戰不再是研發新的疫苗,而是如何縮小臨床與政策執行之間的落差,這是一項嚴肅的公共衛生責任,當疫苗取得便利、訊息明確、接種過程無障礙時,我們便能有效避免急診室的壅塞,確保醫療系統的正常運轉,並減少因疾病所帶來的社會動盪與經濟中斷。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蕭乃彰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