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享「台法冷氣文化差異」 揭夏天應對策略:車子以前都沒冷氣

[周刊王CTWANT] 旅居台灣的法國作家吉雷米(Rémy Gils)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台灣與法國在冷氣使用上的文化差異,引發熱烈討論。他指出,台灣幾乎所有車輛與家庭空間都標配冷氣,民眾對冷氣的依賴程度極高;然而在他的家鄉法國,不僅許多住宅沒有冷氣,就連車輛也常未配備,讓來自台灣的太太「小乖」大感驚訝。
吉雷米在貼文中分享,台灣人一上車冷氣就開到底,但他母親過去開的好幾台車從未裝設冷氣。當台灣妻子第一次搭乘婆婆的車時,不解地問:「為什麼不開冷氣?」才得知車上根本沒有這項設備。他也提到,母親一向認為自然通風比冷氣更健康,直到去年購買新車,家中才出現第一台有冷氣的車,然而母親至今幾乎仍不使用。
吉雷米指出,歐洲多國如法國、德國、荷蘭,因氣候過去較為涼爽,冷氣長年被視為奢侈品,90年代以前多僅見於高階或選配車款。隨著近年氣候變遷加劇、極端高溫頻繁,民眾才逐漸轉變觀念,開始接受冷氣的「文明誘惑」。
吉雷米進一步補充,南法目前新車普遍已開始標配冷氣,就連堅持自然通風的母親也不得不向現代科技妥協。不過他也提醒計劃夏天造訪歐洲的遊客,「如果你來法國夏天旅遊,搭計程車、公車、或進某些老餐廳,發現怎麼沒冷氣,別懷疑,不是壞掉,是他們根本就沒裝冷氣」。他也開玩笑地說:「在台灣,冷氣是基本配備;在法國,冷氣是人生的讓步。」
面對氣溫節節上升的夏季熱浪,吉雷米也分享法國人「不用冷氣也能活下去」的日常應對策略。他表示,許多法國人會在早上完成外出事務,午間則關緊窗戶、窗簾,避免室內升溫;日常飲食上則多攝取哈密瓜、西瓜或冷湯等清爽食物,並大量飲用冰水,「我們沒有在怕冰水傷身,男女老少出門必帶冰水一瓶。」
不僅如此法國各大城市也陸續推動「清涼島(îlots de fraîcheur)」政策,致力於在都市中打造「涼爽避難所」,包括加強都市綠化、設置噴泉與公共飲水機等。例如巴黎推出專屬App,民眾能在七分鐘內找到最近的清涼島,避免中暑。
吉雷米指出,這些清涼島如公園、綠地或噴水區,能有效比周邊柏油路降溫1至2度,而這微小溫差在酷暑時卻至關重要。成熟樹木經由蒸散作用釋放水分,不僅調節氣溫,也增加空氣濕度,一棵樹的降溫效果甚至等同五台冷氣機運作20小時。
吉雷米說明,為推動城市降溫與綠化,法國政府也投入5億歐元加速清涼島建設,改造都市結構,減少熱能囤積,「法國人不是靠冷氣活下來的,而是靠設計整個城市與喝冰水撐過來的」。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