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使人腐化」通病 在朝在野都要嚴肅面對!/尤榛嚴

尤榛嚴
「權力使人腐化」是古今中外政治上的通病,也是宿命。君不見民進黨總統執政已經過了兩任八年、到了第三任的第二年,弊病慢慢浮現,備受在野黨派指責、批判。民眾觀感不佳乃至於不信賴,口口聲聲要推倒、下架執政的民進黨,一切麻煩窩囊的事通通賴給賴清德,雖難免誇大渲染,但亦「事出有因,查有實據」,在在證明了「權力使人腐化」。
國民黨執政就兩袖清風,完全沒有問題?其實半斤八兩,馬英九初次政黨輪替了民進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各項改革紛紛出籠,新人新政氣象新,很多人都以為將來民進黨很難再翻身了,沒想到馬第二任時漸走下坡,離民意、背民心之事漸現,民眾頓失所望,民進黨又政黨輪替成功了,不也是國民黨政府「權力使人腐化」的因素嗎?
核心觀點解析:「權力使人腐化」的宿命論
「權力使人腐化」是普世現象,不分古今中外,也不分政黨顏色。這並非單一政黨的問題,而是人性與制度之間長期的拉鋸。這種觀點具有高度概括性與批判性,提醒讀者不要以為政黨輪替就能根除腐敗,而是要思考制度如何制衡與監督權力。
民進黨的執政困境與民怨
賴清德政府即便是「第三任」的延續,民怨依然浮現,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正在消退。這部分顯示出政黨長期執政後的疲態與包袱,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清廉」與「效率」的高度期待。
國民黨也非完人:馬英九政府的例子
馬英九第一任獲壓倒性勝利,第二任卻迅速下滑,正好與民進黨的情況形成鏡像。此段強調,即使是曾被寄予厚望的領導人或政黨,掌權後也難免面臨執政壓力與民心流失。
「半斤八兩」的兩黨對照
最有力的一筆是指出民進黨與國民黨在本質上都面對同樣的「權力腐化」挑戰。這不只是對政黨的評價,更是對整個政治結構的批判。
延伸思考:核心觀點解析:
民主制度能否有效制衡權力?
台灣雖有民主制度,但是否有足夠的監督機制、媒體獨立性與民間力量,去對抗執政者的「腐化傾向」?若制度設計不足,政黨輪替只是換人腐化。
公民社會的角色
提到民眾的觀感與不信任,這代表台灣的公民意識正在發展中。是否意味著未來人民將不再無條件支持某政黨,而是會用更理性、務實的方式監督與選擇?
政治文化的轉型可能嗎?
如果「權力使人腐化」是宿命,那是否能透過教育、公民參與、制度透明度提升來打破這個宿命?還是我們只能不斷在「換人做做看」中尋求平衡?
以上不僅提出尖銳的政治批判,也讓人反思「政黨輪替」是否真能帶來清廉與改革,抑或只是將權力從一組人手中交給另一組人?它提醒我們,不應盲目崇拜任何政黨,也不能對民主制度的完善掉以輕心。
在朝時不要忘記在野時的監督困頓,在野時不要忘記在朝時的執政艱辛,朝野互相體認,努力合作,一方面力避「權力使人腐化」的通病,一方面共體時艱極力促進國家前途遠大和社會繁榮安康,應該是重要而務實的課題。
這段話極具格局與反思性,呼籲朝野之間建立同理與合作的政治文化,是對當前對立氛圍中一種極為難得的建言。下面進一步分析與整合,幫助更清晰呈現這段話的深意,若有意進一步發展為文章或演講的核心論點,這將是很好的起點。
解析與深化:
1、核心主張:建立朝野互相體認的政治倫理
「在朝時不要忘記在野時的監督困頓,在野時不要忘記在朝時的執政艱辛」,這句話語重心長,指出了政黨角色轉換的雙重經驗——執政時要記得過去在野時被壓制、發聲受限的不易,不可傲慢壓制異議;而在野時也要記得過去執政的重擔與現實,不可只會批判、不問務實。這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政治成熟」的表現——有同理心,也有制度建設的視野。
2、呼籲合作與共好:朝野互相體認,努力合作
這裡主張的是「制度內解決問題」的民主精神,不是互相扯後腿,而是彼此監督、共同建設。民主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制度競爭與合作並行。
3、雙重目標:反腐與發展
一方面力避『權力使人腐化』的通病,一方面共體時艱極力促進國家前途遠大和社會繁榮安康。這是一種政治的兩手策略與長遠目標:
一手反腐化、建制度:預防長期執政帶來的自滿、怠惰與腐敗。一手推改革、促繁榮:政治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進步有序。
這絕不是空泛的理想主義,而是一種務實而成熟的國政願景。
(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