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腳/唐勝一

暖 腳/唐勝一

唐勝一

到了冬天,暖腳就是個要緊的事。謹記老人言:“寒從腳起生百病。”誰願大冷天的遭病痛折騰?冬日暖腳,也就成了家家戶戶過日子的必修課。

白天暖腳倒容易,起身走兩步、原地蹦跶幾下,或是外出活動手腳,身子一熱,腳就自然暖和。我們小時候,再冷的天,大雪把村寨封蓋得白茫茫的一片,白天裏也沒哪個娃喊腳冷,要麼在雪地裏滾著打雪仗,要麼紮堆頂著寒風堆雪人,更有膽大的還踮著腳夠屋簷下尺把長的冰棱,含在嘴裏“咯吱咯吱”嚼,涼絲絲的冰碴子順著喉嚨滑下去,腳卻熱得冒熱氣。但一到夜裏,鑽進那打了補丁的舊被窩,腳就跟揣了塊冰似的鑽心的涼,蜷縮著身子直哆嗦,有時半夜冷得直哭喊。我則是上床鑽進被窩就嘟嘟嚕嚕:“好冷啊,腳都冷麻了。”我娘用手伸進被窩一摸,不由得驚呼:“哎呀,這腳冷得跟死蛇子樣!”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不願孩子涼著凍著,父親織篾貨放在腳下的溫熱竹篾火籠子拿了出來,塞進我的被窩中央:“把腳擱上面,別亂踹啊,烤熱了再喊我拿出去。”火籠子一進去,被窩裏頓時暖烘烘的,腳底板的寒氣一點點散了。可父親冷得戰戰兢兢,母親忙拿件破衣裳蓋在父親的膝蓋上。那時,我們山村農家的條件艱苦,絕大多數人家的被褥又舊又薄,補丁摞著補丁,保暖效果差,縱使用火籠子暖了被窩,其暖勁撐不了多久就跑光了,腳又會冷得像浸在冰水裏。因為冷,打從小時起,我冬天睡覺便養成個習慣,把膝蓋抱在胸口,活脫脫“縮成了一只彎蝦公”,這樣好歹能攢點熱氣。

那時候用火籠子暖腳,其實很是令人擔心的。有的娃睡夢裏亂踢,把火籠子踹翻了;有的大人暖熱了被窩,也有忘了把火籠子拿出來的,由此極易引發火災,輕則燒了被褥,重則燒傷人,周邊村寨還出過把殘疾娃燒死的慘事。明知道不安全,可那年代條件就那樣,大冷天躺在床上直打哆嗦,整晚睡不熱身子,也顧不上什麼風險了。

後來村寨裏漸漸有了瓶瓶罐罐,鄉親們就用這些傢伙灌熱水暖腳,比火籠子安全多了。有從城裏醫院治病回來的,帶回打點滴用的空玻璃瓶;也有人用擰緊螺蚊口的白酒瓶。灌入的熱水近百度,可得小心伺候著,外邊要用舊襪子或布塊裹得嚴嚴實實,再用納鞋底的麻線捆緊,生怕漏了水燙著。我少年時用這法子時,姐姐們總得仔細檢查:蓋子擰緊了沒?布塊包嚴了沒?麻線捆牢實了沒?只要有一樣沒做好,就重新替我弄,弄好了才放心讓我放進被窩,確實做到萬無一失。這法子是真管用,腳和被窩慢慢被捂熱,寒氣也跑光了,就算後半夜水涼了,也不會一下子冷得刺骨。清早起來,倒出瓶裏的溫水洗臉,也沒有冷水“咬”皮膚的刺痛感,心裏暖乎乎的。

日子慢慢好起來,山寨的農業經濟發展了,鄉親們得了大病,也能送到城裏醫院治療。村寨的肖大娘該是體虛,住院治療總喊腳冷,醫務人員就讓她買個熱水袋暖腳。這玩意兒她原來沒見過,在護士的指點下,倒覺得比瓶瓶罐罐方便多了,有配套的蓋子,跟給熱水瓶灌水似的,灌好擰緊就行,安全又省事。肖大娘把這暖腳的法子帶回村寨裏,沒多久就傳開了,多數人家都用上了熱水袋暖腳。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的經濟不斷發展,精神、物質雙文明,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了,連暖腳的傢伙也越來越先進。充電熱水袋、電熱保暖器、保暖熱貼、發熱襪子等,花樣越來越多,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空調也早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村裏的幾戶“五保戶”也給裝上了空調。有了空調,大冬天屋裏暖融融的,再也不用擔心凍腳了。大家心似明鏡,現今的大好日子,可不就是沾了改革開放的光而享受著紅利麼?

不過,暖腳這事兒不能馬虎。白天要暖腳,最好的法子就是多活動——老年人跳跳廣場舞,年輕人散散步,身子一動,寒氣就跑了。出門在外的老人,可得多穿點衣裳,既要風度也要溫度嘛,最好帶上護手保暖器,腳上穿雙發熱襪子,千萬別讓寒氣鑽了空子弄垮身體。

用空調取暖是方便省事又舒服,但也不能總待在空調房裏,其溫度要調得合適,時不時打開門窗透透氣,只有屋裏空氣流通了,住著才舒坦。

老話說“寒從腳起”。 要是腳暖了,身子便暖,百病難侵。從科學的保暖健身出發,在寒冷的冬日,無論採取何種方式,我們都應該暖好腳。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